學生學習認知的過程其實就是“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參照學習內容提出具有一定開放空間的具有啟發性的問題,有助于刺激學生的探究欲望,激發他們積極探索數學的興趣,還有助于引導學生開拓進取、發散思維,養成勇于探索、敢于創新的良好學習習慣。所以,筆者特此總結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對小學數學課堂進行萃取和升華,借此謹獻教學建議兩點,期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數學貼近生活,情境激發興趣
數學知識是教師處理日常事務和生活問題的常用工具,為了體現數學知識源于生活服務生活的特點,筆者在課堂教學中注重設置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關聯的大家都熟悉的生活情境,以期讓學生借助生活經驗感受和學習動感的、直觀的數學。譬如,在教學“按比例分配”相關知識時,筆者根據大家比較熟悉的實際生活情境設置了如下數學問題:“張某和王某合資創辦了一家加工廠,張某的初始投資是3萬元,王某的初始投資是2萬元,今年市場行情一片大好,加工廠盈利20萬元。這時請大家評議(1)張王二人每人10萬可以不可以?(2)應該怎樣分配利潤才符合公平原則?說出你的理由;(3)生活中我們還會見到哪類問題還需要按比例分配,試舉例?”
這樣設計問題,讓學生借助比較熟悉的生活經驗,可以促使他們積極自主地分析探究問題,并最終掌握按比例分配的計算方式和指導意義,完成教學任務。
二、鼓勵動手實踐,探索數學過程
數學中許多隱性知識是無法通過語言和文字來進行描述的,教材中很難說明和表達,我們只能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活動在具體形象的實例分析和探索中來感受知識、學習經驗、提升技能。而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和感受知識形成和發展過程的同時,還有利于深化對數學相關知識的認識和理解,激發大家學習數學的興趣,培養大家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譬如,筆者在教學“三角形的內角和”時,就引導學生通過親手測量來從直觀上感受三角形的內角基本是180度,但是因為存在誤差,說服力還不夠,于是我又讓學生用將紙質的三角形三個角折到底邊上,很顯然,拼成一個底邊重合的平角,這下學生的疑惑煙消霧散了,這時再給學生演示三角形的內角和的推算過程,讓學生從多角度立體感官產生形象的認知……如此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動手實踐和探究獲取知識,不僅鞏固了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指導學生掌握了如何探究該類數學知識的方法,提升了動手實踐技能,一舉兩得,可以借鑒。
以上是筆者對高效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兩點建議。筆者認為,形象思維在小學生學習中占主導地位,對于他們尚待發展的抽象數學知識,我們需要注意設置他們比較熟悉的生活情境來引導和啟發他們發散思維,積極動手,勤于探索,最終掌握知識,提升技能。
(作者單位 重慶市合川區清平鎮教育管理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