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國小學語文的教材中古詩文的比例占得很少,往往使一些教師過分重視現代文的教學,而忽視了古詩文的講授,這使得傳統的古詩文在小學語文中的教學質量不高。另一方面,教師以片面達到教學目標為目的,只是反復強調詩句中詞句的解釋,而不重視古詩文的誦讀積累,導致小學語文的古詩文教學不能起到應該有的引發學生對傳統文學興趣和文化熏陶的作用。那么,如何做好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呢?
一、反復誦讀,感受古詩的美
小學語文的古詩教學,必須重視古詩的背誦朗讀,讓學生在誦讀的過程中感受古詩的魅力與哲理,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和詩文中展現的美景,有利于促進學生語文素質和審美能力的提高。古詩人常常吟詩作對,所以,詩是應該吟誦的,不應該只是看,看是無法體會到詩的韻律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劃分出古詩的音步,按照音步大聲地朗誦,體會詩文的韻味和藝術感染力。比如,孟浩然的《春曉》,大致可以這樣劃分:“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還有楊萬里的《小池》,“泉眼/無聲/惜細流,綠蔭/照水/愛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二、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
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能夠在理解詩文的意思的基礎上進行創作是小學語文的古詩教學目標之一。為此,教師應該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啟發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和聯想,使學士能夠靈活地運用古詩提高自己的創作能力。
比如,教師在講解賀知章的《詠柳》時,在領會了詩人描繪的又高又綠的柳樹之后,啟發學生充分想象自己見到的柳樹是什么樣的,是長在怎樣的環境中的,在靜態和動態中各是怎樣的姿態,讓學生踴躍發言,積極主動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不僅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還活躍了課堂的氣氛。
三、營造學習情境,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
我國的古詩由于年代久遠,對于小學生而言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一些晦澀難懂的古詩,不論從語言還是從意境上都是這一階段的學生難以理解的,這會嚴重打擊學生學習古詩的積極性,甚至產生畏懼或是厭煩的情緒,這就要求教師要創造與教學內容相融合的情境,幫助孩子理解古詩的內涵。
正如聞一多所言,古詩應該有結構美、音樂美、畫面美。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感受古詩的美和哲理,進入古詩所營造的意境中,提高學生欣賞古詩的水平。
(作者單位 安徽省馬鞍山市和縣善厚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