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讓孩子在體驗中學習數學,除了盡量創造條件讓孩子在需要的時候能夠親自動手、動腳置身其中進行實踐體驗,從而對知識進行感悟之外,讓孩子們雖然沒有親臨現場卻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有利于激發孩子們的學習熱情和解決問題的欲望和能力。
如在教學百分數的應用時,我是這樣做的:
一上課,匆匆走進教室,做出無奈的表情:“同學們猜猜,剛才在辦公室,老師在感嘆什么?”孩子們紛紛發表意見:“我們的作業做得不好!”“作業做得不整齊!”“有人沒交!”“李拓做得特別好!”……我說:“不,你們的作業做得很好!老師是在感嘆錢花得太快了!”我故意做出無奈狀:“這月的工資已經用去1500元,占我本月工資的60%呀!”孩子們一聽老師說自己的工資,一下子興奮了起來,緊接著,就有人提起筆來開始算。我沒有禁止,故意奇怪地問:“咦,有人開始寫了,你們在寫什么呀?我沒問什么問題呀!”馬上有人說:“老師,我想算算您一個月工資多少元。”孩子們立刻響應:“我也想算。”我笑了,“哦,原來你們想知道我一個月掙多少錢呀,那就算吧!誰想上來在黑板上算?”……就這樣,孩子們算得興致勃勃,有方程,有算術方法。他們不知道,這只是老師按例題類型稍做改動,用生活中的情境來激發他們進一步研究的興趣和欲望。這道題,他們理解得非常好,就連平時分不清單位“1”的孩子,今天都能做得準確而且能講道理給大家聽。之后,再學習課本上的內容,孩子們已經有了輕車熟路的感覺。本節課,課堂效果十分滿意。
再比如,教學反比例時,我做了這樣的引入:
一上課,我拿出一沓新的作業本,說:“這兒有24本新本子,老師準備獎給咱們班最近表現很好的6位同學,平均每人能分到幾個本子?”孩子們都說:“每人4本!”我又說:“咱們班表現好的同學有很多,如果老師要獎給8位同學,平均每人幾本?”同學們又很快地說了出來:“3本!”我又說:“獎給12位同學呢?”“獎給24位同學呢?”“同學們發現了什么?”這樣,由簡簡單單發獎品的事情輕而易舉地引出了反比例的概念,并且為新課的學習做了很好的鋪墊。
以上兩例是體驗教學中的情境體驗,他和親身實踐體驗雖形式不同、方法不同,但效果卻很相似,而且情境體驗實施簡單、方便、信手拈來、覆蓋面廣,一個小小的故事可以使每一個孩子為之激動、興奮,從而促進其思維活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而且對在這樣的情境體驗中探索出來的知識理解透徹、記憶力持久。
所以,我感覺,情境體驗也是一種很好的體驗教學的方法。可有效地將一些比較抽象的、無法變成現實的問題經過教師的行為動作或語言描述變得盡可能接近孩子的日常生活經驗,讓孩子在教師營造的環境和語言氛圍中進行間接的體驗,從而以主人翁的身份去解決問題。比如,據本班或本校學生情況匯編應用題等,都會取得比用課本上的現成題或用陌生的、遙遠的故事情節編題有更好的效果。
(作者單位 甘肅省白銀市白銀區第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