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許多優秀作文都是與學生豐富合理的想象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作文教學應該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而想象是思維最基本、最重要的形式,所以學生的想象能力對于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也是一個關鍵性因素。
一、在觀察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我們知道,人對事情的認識都是從感知開始的,而想象又是在記憶表象的基礎上進行的。心理學研究表明:一個人的記憶表象儲備越多,他所展開的想象內容就越豐富,而感知的對象、記憶的表象都離不開大自然和現實生活。因此,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接觸大自然,投入到現實生活中去。學生要先學會感官觀察,但必須細致,以此豐富自己的表象儲備。在觀察中,教師可以讓學生先從自己身邊的人和事著手,再擴展到學校、社會、自然。要求學生注意表象的積累,不僅要觀察細致,而且要隨時記錄,要求一日一記,尤其在日常生活中,要把看到的都積累起來。這些就是作文的素材,也可以作為學生充分想象的材料。因為觀察是通向寫作殿堂的金鑰匙,是鋪路石。
二、創設情境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情境的創設對表象的浮現起重要作用。情境的創設要注意暗示表象之間的聯系,使學生由此及彼地建立起表象之間的聯系。例如,在教學六年級作文課時,有一次,教師設計了這樣一道作文題:樹上有十只鳥,打死一只鳥,還有幾只鳥?
根據這一情景,學生展開合理想象。
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智力題,我要求學生排除“槍打死一只鳥,其他的鳥全驚飛”這一答案進行想象。同學們興趣盎然,各自打開想象的閘門,通過幾分鐘的思考,便展開討論,其結果大大出乎老師的意料,收獲匪淺,總結如下:
A.樹上還有九只鳥。理由是:樹上十只鳥中有兩只老鳥(一公一母),八只小鳥,公鳥被打死,母鳥用翅膀在窩里保護著八只小鳥。立意:體現偉大的母愛。
B.樹上還有八只鳥。理由:樹上十只鳥中母鳥被打死,公鳥逃之夭夭,只剩下八只小鳥。立意:批判貪生怕死之徒。
C.樹上還有七只鳥。理由:樹上十只鳥中母鳥被打死,兩只老鳥驚飛,還剩下七只鳥抬頭怒視。立意:團結一致,奮力抗爭。
三、在閱讀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人們在讀書的時候,看到書本上的描述,有時候頭腦里會自覺或不自覺地浮現出書本上所描述的情景,人們把這種思維活動叫想象。想象能把抽象的文字變得形象化,能把歷史帶到眼前,把遠方引至身邊。想象在讀書過程中幾乎是隨時存在的。
愛因斯坦說:“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想象能加深我們對課文思想內容的理解。沒有想象就沒有創造。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教師就要抓住有想象色彩的文體,抓住有豐富內涵的故事情節和場景,特別是課文中的藝術“空白”,最大限度地啟迪學生的想象,開發潛能,以求發展。
課文中有很多類似的例子,老師不妨帶領學生認真推敲,不斷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再運用到作文實踐中去。有豐富而合理的想象,作文才會更生動,更能吸引讀者。
四、利用“原型”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所謂“原型”,就是現實生活中的事物。人的創造發明、創立新事物的形象,常常受類似事物或模型的啟發。魯班從茅草割破手指得到啟發,發明了鋸子。教師要善于引導學生從學習、生活等熟知的事物中選擇具有啟發價值的原型訓練學生的想象力。在原型的啟發下,許多學生會打開想象的大門,產生超越常規的思維模式。
五、借用“視聽”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教師要提供可視材料,留給學生想象的空間。教師提供實物、圖片,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進行想象作文,讓學生將平面的、靜態的、無聲的圖畫,借助想象演繹出來,變平面為立體、靜態為動態、無聲為有聲,再現現實生活的豐富性和生命活力。
六、借助音樂形象,拓寬想象渠道
美妙的音樂同繪畫一樣,都來自于生活,它可以喚醒學生腦中那些曾經感知的而當時又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形象。教師可以錄制一段聲音的組合在作文課中播放,在眾多的聲音中,讓學生自由選擇幾種,編成故事。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淮城鎮魚市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