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抽象的數學對于幼兒園的孩子來說是毫無興趣可言的,那么,如何才能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呢?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為實際生活服務。日常生活中,許多物體的表現方式可以凸顯數學因素,例如:顏色、大小、形狀等,并以一定的空間形式存在著,這就為幼兒獲取數學體驗提供了豐富的源泉。
關鍵詞:數學興趣;生活;游戲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數學來源于生活,又為實際生活服務。日常生活中,許多物體的表現方式可以凸顯數學因素,例如:顏色、大小、形狀等,并以一定的空間形式存在著,這就為幼兒獲取數學體驗提供了豐富的源泉。因此,在幼兒園生活中,教師應緊密聯系幼兒實踐經驗,切合幼兒年齡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數學活動。
一、根據幼兒在生活中的表現,激發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游戲是幼兒的主要活動方式。將游戲貫穿于數學活動中,能夠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在小班的一次戶外活動中,我發現很多孩子對地上的樹葉很感興趣,便召集他們來撿樹葉。活動前,我提出幾點要求:(1)可以將樹葉按形狀進行分類擺放。(2)可以將樹葉按顏色進行分類擺放。(3)老師和孩子們一起數樹葉并請孩子們說出多和少。孩子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很高,也都能按要求自主地做好分類活動,同時在游戲的過程中學習了數數,也區分了多少。
對同一內容,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他們的需求、理解也在不斷地增加。同樣是撿樹葉活動,我們對中、大班的幼兒就會提出排序或是分解組合等方面的問題,例如:可以要求孩子根據樹葉的大小或顏色進行有規律排序,可以進行10以內數的分解組合練習,還可以根據樹葉的多少進行口編應用題活動。孩子們也在無意中對數學活動產生了興趣。這也真正體現了教師和孩子是“玩”數學,而非“教”數學。將復雜的數學活動與日常游戲相結合,會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抓住幼兒興趣,開展隨機教學,促進幼兒獲取知識經驗
生活是幼兒獲取數學知識的源泉。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應注重對幼兒進行滲透性、隨機性的教育,培養幼兒發現、獲得、應用數學知識的能力,能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幼兒在生活中會遇到很多問題,教師可以通過解決這些問題抓住教育點進行教育。教師可以在一些時候,有意設置一些“難題”,創設引發幼兒思考的機會。教師短暫的“偷懶”效應隨之換來的是難能可貴的幼兒的“積極思考”,這種變被動為主動的過程也使教師由主導者變為引導者,從而使幼兒在主動參與的過程中獲得成長的喜悅,從而增強自信心。例如:吃蘋果活動。教師沒有按照人手一份的方式均分,孩子們在吃完第一塊蘋果時,發現果盤中還有剩余。如果每人再吃第二塊,又不太夠。怎么辦?我引導孩子們數數蘋果的數量,再數數人數,之后,提出問題:蘋果數量和人數不一樣多,該怎么分?孩子們紛紛發表自己的意見:“可以兩人一塊……”“可以把蘋果切成更小的蘋果粒……”“數數幾個人,把蘋果就再切成幾塊……”孩子們的答案很精彩,他們通過思考懂得了一一對應、數物匹配、整體與部分等數量關系和數學概念,而來自生活經驗的積累讓幼兒更加深刻地學習和接受知識。
中、大班的幼兒對時間、空間概念有了初步的了解,而這些既看不見又抓不著的抽象概念,如果只是通過教學活動進行講解,孩子們很難理解,教師這時就要善于捕捉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利用隨機教育對孩子進行教學活動以外的時間、空間知識的補充,例如:孩子們在玩游戲的時候總覺得時間過得很快,自己還沒有玩盡興,總是會央求大人再玩一會兒。此刻,一會兒是多久?一分鐘、十分鐘?還是半小時、一小時?如何讓孩子在無限的時間內感受時間的緊湊性和局限性呢?我設計了小游戲“一分鐘和十分鐘”:讓他們在這兩個不同的時間內做相同的事情或做一個體育項目,通過完成的程度和多少感受時間的長短差異,以此幫助他們逐步形成時間觀念。
在孩子們掌握時間的同時,空間也會對他們產生影響。如“踩報紙”游戲:讓孩子們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內,看哪張報紙上站的人最多,最多的即為優勝者。一方面孩子們會在固定的時間內完成動作,另一方面又會因空間的局限性而顯得格外小心,便會互相配合,更好地實現空間利用。一個體育游戲也能隨機地進行時間和空間觀念的教育。
幼兒園的教學與幼兒的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抓住貼近幼兒實際生活的情境進行隨機教學,便于幼兒更好地理解問題的本質,認識數學規律,能真正使幼兒從“活動”中學,從“經驗”中學。
三、通過實踐活動激發幼兒主動學習的欲望,同時在實際操作中加強對數學知識的鞏固,從而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幼兒的思維是具體形象的,他們通過借助于事物在頭腦中的形象來思考。單純地向幼兒傳授講解,既不能獲得較好的教學效果,又不利于發展幼兒的思維能力。我們利用小、中、大班孩子的社會實踐活動——參觀超市,來培養孩子與人交往的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同時通過活動也激發了幼兒對數學的學習興趣。例如:小班的孩子通過觀察所賣的食品包裝袋來點數物體的個數,進一步鞏固10以內的數,并且也幫助小班的孩子們通過自己動手擺放物品培養了良好的物品歸位習慣。中班的孩子通過觀察所賣的食品包裝袋上的數字,進一步鞏固對數字字形的認識,了解數字在人們生活中的作用。大班的孩子通過活動了解了數字與物體的等量關系,也初步了解了數字能表示物體的數量、價格以及在生活中的用途,并且學會了簡單的統計,如:物品的數量。有的孩子對包裝袋上表示數量、天數、日期、重量、電話號碼等的數字都很感興趣。又如:大班孩子的社會實踐活動——賣菜,孩子們學會了如何推銷自己的菜,更主要的是孩子在賣菜的過程中復習了加、減法的計算和元、角、分的換算。我們還利用幼兒園的走廊、操場為孩子放置了一些用泡沫或是硬紙板做成的幾何圖形,讓孩子在進行戶外游戲的同時,可以按照他們的理解進行拼圖,孩子們在實踐的活動中慢慢地了解了一些幾何圖形的特點,而且還發展了他們的想象力、創造力。
數學活動作為探索性活動的形式之一,有助于對幼兒進行思維的訓練。教師要通過實踐認知讓幼兒細心觀察,積極思考,發現問題的實質,最后通過討論,使幼兒對事物的探索由直接感知轉為表象認識,從而構建初步的數學知識。
四、充分發揮教師在學習、生活中的作用,增強幼兒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師在生活中的作用要發揮適當,“過”與“不及”都不可取,教師不能充當“主宰者”更不能充當“代替者”,當然也不應是“旁觀者”和“局外者”。綱要中明確指出“教師要作為幼兒學習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在現實生活中存在著無數有趣的數學現象,數學知識無處不在,時間的應用、生活中的數量關系、簡單的統計、計算、幾何圖形的應用等等,它們時刻伴隨在孩子左右。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可能也注意到或接觸到了這些問題或現象,但此時孩子往往處于無注意狀態,他們可能不會對此問題或現象尋根究底。作為教師要敏銳地感知孩子的關注點,把教育自然地滲透于幼兒的生活實際中,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受到熏陶,要善于觀察,及時引導,利用身邊一切可利用的資源,為幼兒提供學習、操作、實踐的機會,要循序漸進地進行幼兒數學興趣的培養。
正如綱要中指出的那樣:“科學教育應密切聯系幼兒實際生活進行,利用身邊的事物與現象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讓數學活動生活化,讓生活內容數學化,讓看似枯燥的數學知識變為動態游戲,讓我們的孩子輕松、愉快地在數學王國中暢游。
(作者單位 河南省洛陽市駐洛63880部隊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