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生寫作文積累素材是很重要的環節,但是,由于小學生自身學習的特點所限,他們很難自覺地、有意識地去收集寫作素材。因此教師應該根據他們的學習特點,讓他們在動態的活動過程中自然地掌握和收集寫作素材,即在學習中、生活中、活動中積累寫作素材。
關鍵詞:小學生作文;作文教學;作文素材
筆者一向認為小學作文應以真實平白的筆觸去敘事、寫人、狀物,至于思想的深度我覺得還在其次。因此,作文素材的積累顯得尤為重要。從學生自身特點著眼,我覺得布置學生去收集寫作素材,還不如讓學生在動態的活動過程中去積累寫作素材。
一、學習中積累素材
我們有班級讀書會,學生每天都會有不少于半小時的讀書時間。在閱讀過程中,學生隨時把自己學到的優美詞句、精彩片段記錄下來,這樣日積月累就變成了自己的資源。作文需要哪種素材,就從頭腦中輸出,這樣就不愁沒有內容可寫了。平時我非常注意學生這種能力的培養,我要求學生養成做讀書筆記的習慣,不僅把課本上優美的句子摘抄在筆記本上,而且要求他們摘抄名言警句。時間長了,學生的詞匯也豐富了。有了寫作的詞句庫,寫作的詞語就會越來越精彩。
二、生活中積累素材
作文即生活。我們只要對生活稍加提煉就能寫出作文來。作家吳運鐸是小長工出身,他寫了《勞動的開端》,那完全是自己苦難生活的經歷。在批閱《童年趣事》的習作時,我發現班里王天陽同學寫得很好。作文講他很小時,有一次看到圖書插圖上小白兔被大灰狼綁住后腳吊起來了。為了救小白兔,他把圖上用繩子綁著部分撕去了,家人知道后都樂了。這篇作文寫得真實有趣,是一篇佳作。
三、活動中積累素材
小學生活是由豐富多彩的活動構成的,每個活動都是學生寫作的素材??墒怯行W生寫作時感到非常困難,提筆無話可寫(說),我認為很大原因是由于學生沒有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觀察事物,教給觀察的方法,并根據作文教學的目的,盡可能創設相應的寫作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去感受、領悟,觸發學生的靈感與激情。
總而言之,教師要有效地指導學生在日常生活、學習、活動中積累寫作素材,厚積薄發,才能讓學生有事可寫,寫得容易,寫得快樂。
參考文獻:
[1]儲晉.教會孩子作文[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2]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 浙江省浦江縣黃宅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