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教師的教學好比“修橋”,目的是為了“過河”,離開了“過河”這一目的,“修橋”也就失去了意義,教學的有效,就在于學生的發展。至于如何“過河”,應該放手讓學生去摸索,去探究。因此,教師的教學意識應當以學生為主,教師為輔。教師一切的教學活動,都應該以學生的學為基點。
一、備課: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人們要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預先有準備,有了準備,就可能獲得成功,沒有準備,就會遭到失敗。上課也是一樣,要想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教師必須課前認真備好課。目前的備課存在著兩種現象:一是依賴教材,照搬、照抄教學參考、備課手冊等備課用書,缺少了教師的智慧參與,這些教案可能完全脫離我們的實際,起不到應有的作用,教學也就失去了個性化和適應性;二是備課要么僅僅局限于教材知識的傳授,突出教師的教,輕視能力訓練點的確立和素質的培養,很少考慮學生如何學的問題,要么目標設定太高,學生在練習時還不明白,一臉茫然,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師備課時忽視了對學生原有的學習現狀的正確分析,所設的教學起點與實際的學習起點不相吻合。所以,忽視了“學習的主人”——學生,實際效率都是不高的。
教師備課時就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學、做、思。想一想:學生會怎樣去探索新知,有幾種解決問題的策略?學生已經知道了什么?哪些知識可以聯系舊知識?自己能夠解決什么?“知人才能善教”,教師還要了解學生對數學的認識程度,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態度、運用知識的能力以及思維能力、計算能力、學習方法的運用和學習習慣的養成等方面的缺漏所在,做到“目中有人”,從而合理地設計教學過程。
例如,一位教師在教學“三角形面積計算公式的推導”時,一改以往只給學生提供幾對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而是給學生提供各種三角形,包括兩個完全相同的,面積相等的,等底等高的,等高不等底的以及其他不同類型的三角形,請學生嘗試拼擺。學生通過拼、量、湊等活動發現其中的規律:只有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才能拼成一個平行四邊形(包括長方形、正方形)。然后,引導學生觀察所拼成的平行四邊形與三角形之間的關系,學生經歷了探究的過程,失敗或成功的情感體驗,真正體驗了知識的形成過程及探究知識奧秘的樂趣。
這樣的設計讓學生親身參與,這才是讓學生發展的好方法,教師走進學生,將操作、體驗、探究的權力還給學生,這何嘗不是數學有效教學的追求呢?
二、上課:循著學生的眼光看過去
課堂是活的,永遠呈動態,會生成許多新問題、新情況,課堂中學生生成的問題常常是無法預料的,教師要抓住有效生成,跟著學生的學情走,因勢善誘,針對各種問題靈活處理,從而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因此,師生只有進行全方位的對話,才可能彰顯課堂的魅力。
一位教師執教《長方體和正方體的認識》一課時,提問:“長方體的面有什么特點呢?”一位學生回答:“長方體的面都是長方形的?!边@句話立刻引起了大家的爭論,有的說對,有的說錯,教室里立刻沸騰了,有的學生大聲說出了自己的理由。過了一會兒,教室里漸漸安靜下來,老師讓學生分別說出理由,有一個學生說:“長方體有時會有兩個面是正方形的,所以,這句話應該是錯的。”又有學生反駁說:“正方形就是特殊的長方形啊。所以,這句話是對的?!甭犃诉@位學生的訴說后,大家都安靜下來,仿佛接受了這種觀點。于是,教師趁熱打鐵給出了肯定結論:長方體的面都是長方形的,它是由6個長方形圍成的立體圖形。一個隨機生發的問題,教師面對激烈的爭論狀況一點也不感到意外,而是站在學生的立場上,更多地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把一個問題看成一個火把,因為它能激發學生思考的興趣,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這樣的數學課堂真正成為學生展示激情、智慧和個性的舞臺。
三、反思:好習慣應成為自然
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活動,是有效教學的重要部分,好的反思就能完善自己的教學。教師要反思的是:教學目標是否超出了學生的接受能力?教學方法是否運用得當?教學過程是否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空間?教學效果是否使學生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聽課時是否積極思考,回答問題是否積極,和同學間的合作是否順利,從而及時地解決這些問題……教師要用批判性的眼光審視教學,從而不斷提高授課水平。要不斷地對自我教學進行積極主動的檢查評價,反思理應成為每一個教師的習慣,成為每一個教師的品質。
相信我們只有從關注學生終身發展的高度,不斷優化課堂教學結構,積極地營造民主、平等、和諧的教學氛圍,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教學效果。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