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著數學源于生活又應用于生活的教學理念,教師要樹立將數學應用于現實生活中的意識,將學生的生活與數學學習結合起來,讓學生因學習數學而感受到生活的豐富多彩,讓學生盡情地體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關鍵詞:課堂教學;實際生活;銜接點
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滿著數學。教學中我們經常遇到一些學生,在生活中能言善辯,機警過人,可一旦遇到數學問題就目瞪口呆,不知所措。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幫助學生找到數學與生活的銜接點,在他們的心中架起一座數學與生活的橋梁呢?下面就本人的學習和教學實踐談談如何確定數學與生活的最佳銜接點。
一、在新知識的引入處,體驗學有所趣
萬事開頭難。一節課有一個好的開頭,必將事半功倍。如,教學“20以內加減混合運算”時,我創設了一個汽車站上下車的情境,讓學生根據教具所提供的信息,提出一些數學問題。學生很快會提出,在這一站下了多少人,上了多少人,現在車上還有多少人?這樣自然地引入了新課。枯燥的、無味的加減運算,變成了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活生生的生活問題,為下面的學習做好了鋪墊。
二、在問題解決的重點處,體驗學有所得
數學教育家波利亞說過:“數學教師的首要責任是盡一切可能,來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不久前,我聽了一節《拔蘿卜》課,教者一開始上課,生動地講述了學生喜聞樂見的童話故事,隨機出示了一副十分漂亮的情景圖──“拔蘿卜”。教師讓學生觀察畫面并提問:
師:看了這幅圖,你有什么發現?
生1:我發現森林好漂亮啊!有美麗的小花、綠綠的小草,還有好吃的果子。
生2:我發現天上的白云在飄動!
……
就這樣,學生意猶未盡,老師卻著急了,七八分鐘過去了,學生還不斷有新的發現,但卻仍舊是在“看圖說話”,似乎,他們已忘了這是在上數學課呢。學生的回答無論如何,都點擊不到教者心中預設的問題,最后教者只好強行切入。其實,教師可以這樣問:從圖中你知道了哪些數學信息?如此一來,就能引導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有效地捕捉數學信息,再次感知“誰比誰多(少)”的數學情境問題(生活現象),為以后學習求比一個數多(少)幾的數的簡單問題奠定基礎。
在一年級上冊“第幾”這節內容中,教材所提供的“主題圖”是一幅“排隊購票圖”。對城市的學生來說是有經驗的。從“排隊購票”本身體現的“有序性”中,引導學生“在數購票人秩序的過程中感知自然數的另外一個含義——序數的含義”。并且可能通過“動畫展示:“穿紅衣服的阿姨已買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在改變隊伍人數的情況下,變換排序,讓學生在具體情境中區分幾個和第幾個,對自然數的兩層含義在直觀情境中加以區分。這種情境有利于學生探討數學問題,獲取相關的數學知識。這也是“購票圖”作為“第幾”這節內容的主題圖的價值所在。教學中我就創設主題情境來替換教材的主題圖。這樣既能讓學生真切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的身邊,也切實提高他們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在學生思維的困惑處,體驗學有所思
數學知識源于生活,生活又需要數學。借助生活情境講解數學知識,知識更加鮮活;用數學的眼光觀察、分析生活現象,生活更加五彩繽紛。
在《商不變性質》“我會想”環節中,程老師創設了這樣一個情境:森林動物聯歡會上,主持人把5千克水果分給了第一組的3只小動物,把15千克水果分給了第二組的9只小動物,把30千克水果分給了第三組的18只小動物。到底哪一組平均每只動物分到的水果多呢?當學生因對有余數算式不容易比較而產生困惑時,程教師及時提醒:“能否應用我們今天學習的知識來解決?”引導學生發現:利用“商不變的性質”,繞過余數的干擾,得出動物的只數擴大幾倍,水果的重量也擴大了相同的倍數,所以,每只動物分到的水果一樣多。也有學生問:“三道除法算式的商都是1,但是它們的余數不一樣,又是怎么回事?”程老師既不扼制學生的看法,又不擱置學生的問題。而是讓學生在課后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由于學生對“余數不同”而產生疑慮,將激起新一輪的矛盾沖突,起到了“課已盡意猶存”的效果。此時,學生的心已經與數學貼得更近了。
四、在課后的社會“大課堂”中,體驗學有所用
陶行知曾說:“教育與生活是一個東西,不是兩個東西,我們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將數學與生活聯系起來,使學生喜歡數學、體驗數學、理解數學、運用數學,使他們的知識技能在生活中加以創造性地運用,才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得到和諧的發展。
學完“有趣的圖形”一課后,我用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拼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讓學生從這幅圖畫中找出今天學習的圖形。在這具有趣味和挑戰性的問題中,激發了學生探究的欲望。學生紛紛找出后,我又鼓勵他們用手中的各種圖形任意拼擺物體,比一比誰擺得比老師的漂亮、奇特,與別人拼的不一樣。學生人人動手、動腦,將單一、無味的圖形的鞏固變得生活化、趣味化。
總而言之,數學知識離不開生活,我們的教學應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發,將數學知識生活化,將生活經驗數學化,在課堂中為學生創設生動有趣的生活問題情境來幫助學生學習,讓學生學習有用的數學,使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夠指導學生的生活。只有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樂趣,才能使學生感受到我們生活的世界是一個充滿樂趣的、精彩的世界,從而更加熱愛生活、熱愛我們的數學。
(作者單位 福建省惠安縣輞川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