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怎樣才能使語文教學更能體現《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理念呢?語文教學也需要“有土栽培”,而課程改革正為語文教育開辟了一方美麗的沃土。
關鍵詞:語文教學;有土栽培;課程改革
一、立足語言文字訓練——回歸語文教學之本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所以,在教學內容的落實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實實在在地接觸文本,抓住語言文字不放松,從一個標點、一個詞語、一個句子入手構建或更新學生的語言世界。文本中那些該抓的詞句,要理直氣壯地抓;該咀嚼的地方,要反復玩味、細嚼慢品,切不可丟掉語言文字這個主體,忽視對文本語言的理解、揣摩、積累和運用。要讓“言”“意”相融,從而獲取心靈的滋養,豐厚自己的語文素養,悟出語文的趣。
二、讀中積累語感——奏響語文教學之生命
在教學中,不少教師為了追求形式的新穎,濫用多媒體,通過花里胡哨的教學形式把《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理念在課堂中“外顯”出來,而使讀書成了走馬觀花,有時課堂上學生只是粗粗地讀了一遍課文,生字還沒有掌握,句子還沒有讀通順,就讓學生望文生義地談談感受,說見解,這樣空穴來風,學生往往說的都是一些大話、空話,甚至是假話。例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天鵝的故事》時,只讓學生草草地讀了一遍課文,就讓學生說說什么讓你感動。學生說“老天鵝用身軀撞擊冰面,讓我感動。”“老天鵝不怕疼痛,不止一次地撞擊冰面,讓我感動”……因為沒有反復地讀,學生沒能在文本中走幾個來回,因而,體驗是膚淺的,傾吐是空洞的。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在我們的閱讀課上,“書聲瑯瑯”確已成為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然而,缺少了靜思默想,就犯下了重“讀”輕“閱”的毛病。我們在教學中,要給學生設一個默默讀書的“場”,一個細細品味的“場”,一個靜靜思索的“場”,讓學生通過默讀批閱,潛心涵詠而得到心靈的感悟。
例如,一位老師在教學《天鵝的故事》時,先讓學生默讀課文,做好批注。教師巡回檢查,等學生充分感悟課文后,再請學生交流自己的感受。交流時學生充滿激情地說:“老天鵝啊老天鵝,你為了大伙的生存,一次又一次地撞擊冰面,我仿佛看到了那冰面上的片片白羽,斑斑血跡,這讓我深深震撼!”“老天鵝啊老天鵝,你像石頭似的撲打冰面,難道你是鋼鐵之軀?難道你不怕那鉆心的疼痛嗎?我知道你是為了集體,你舍己為人,讓我深感敬佩。”……
交流過后,請學生想著畫面各自朗讀。然后老師引讀。師:冰面沒有破,怎么辦?(一生讀);師:冰面還是沒有破,再用力!(一生讀)師:冰面已經破,震得顫動起來了,冰破了!(一生讀)師:一起來感受這動人的情景!學生有感情地齊讀。
這種讀,讓學生在文字中發現了那種感人至深的人性和人情。讓學生歡躍地、投入地、感性地走進文本,讓符號化的世界活了起來。
三、著眼語文素養的形成——深入語文教學之靈魂
一堂語文課上完,能給學生留下什么?是知識,還是能力;是情感,還是習慣;是方法,還是體驗?這些都是,但這些都不是,真正能留下的卻是由這些因素構成的文化心理、語文素養,其中包括:積淀基本的話語體系;積累重要的生活經驗;積累豐富的思維結構和方式;積累生活的美好情趣;積累做人的生存態度。
一位教師在教學《螞蟻和蟈蟈》時,向學生提出了一個問題:“你想當螞蟻,還是想當蟈蟈?”大部分學生想當螞蟻,因為螞蟻勤勞、肯干,能夠為長遠打算。這時,一位學生卻說:“我想當蟈蟈,因為夏天很熱,我也希望能像蟈蟈那樣在大樹下乘涼、睡覺、彈琴、唱歌。而且蟈蟈的壽命很短,一到冬天他們就會死掉,并不是他們偷懶所致。”頓時,一部分學生附和他的答案。這位老師對于學生這種追求享樂的思想沒有加以引導,沒有教育學生應該成為怎樣的人,反而贊揚他有自己獨特的見解,這樣行嗎?
面對學生同樣的回答,另一位老師是這樣處理的。學生在提出了想當蟈蟈后,這位老師微笑著走向這位學生,說:“你的課外知識很豐富,至于你的想法,我們再讀讀書,小組討論,想一想我們應該做怎樣的人?”學生再一次讀書,討論過后,學生得出不同觀點,最后老師做了總結:“是呀,只有辛勤勞動,才能創造幸福美滿的生活,我們應該辛勤勞動,不能只知道享樂。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越來越美好。”學生都點頭表示贊同,剛才那位學生也表示同意,改變了自己的想法。
“至善者,本真也”,語文課堂教學的改革也應回歸語文教育的“本真”,課堂教學要遵循語文學習的規律,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正確理解好新課標的理念和要求,通過適當的“有土栽培”,培養學生語言的感知、積累和應用能力,有效地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讓語文課堂學習成為學生精神生活的樂園。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武進區楊區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