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課程標準強調數學教學要“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小學數學課程改革也正朝這個方向努力。數學是人類生活的工具,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在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從生活實際中引出數學問題,讓多姿多彩的生活實際成為數學知識的源頭,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求知欲,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數學基礎知識,并運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數學問題,真正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作為新時代的教師應與時俱進,摒棄舊的思想理論,不斷學習實踐,更新教學觀,使我們的教學適應現代兒童的發展。下面談談本人在教學過程中的一些心得體會。
一、創設生活情境,激發學習興趣
數學問題源于生活,我們的教學要讓數學回歸于生活中,所以數學課堂的設計離不開生動有趣的生活情境。
1.巧設情境,引入課堂
利用學生身邊的實際事例導入新課,這樣不但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其求知的欲望,而且能使所要學習的數學問題具體化、形象化,讓學生不再對深奧的數學問題望而生畏。
例如,教學《時分的認識》時,我們可以這樣設計導入,先問學生:小朋友,你們最近在看什么電視呀?它們是在什么時間開始播出的?怎么知道這個時刻到了呢?看來,在我們的生活中,學會認識鐘表是非常重要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鐘表上的時分。通過引導學生回憶,激起學生的興趣,再引入本課要學的內容,很明顯,這樣的導入馬上就把學生的心給“抓住了”。
2.創設情境,深入學生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學中,要創設與學生生活環境、知識背景相關的,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學習情景,從而幫助學生掌握必要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從生活實際出發,把教材內容與“數學現實”有機結合起來,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可以消除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陌生感,同時增強數學的應用意識,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數學教學中可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生活體驗,科學、有效地創設生活情景,把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有機結合起來,讓數學知識成為學生看得見、摸得著、聽得到的現實生活。讓學生在熟悉的數學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例如,“行程問題”的教學,有的教師是這樣設計的:
教師先組織學生進行有趣的表演。教師讓兩個學生站在教室前后兩個黑板前,準備相對而行,教師喊“出發”,兩個學生很快就“撞”在一起,教師立刻在黑板上畫出他們行走的示意圖,告訴學生這種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碰到一起就叫“相遇”。教師再讓兩個學生背對背地站好,一聲令下,他們便向相反的方向走去,一段時間后同時停。教師再在黑板上畫出他們行走的示意圖,告訴大家這種運動叫做“相背”而行……教室里一片歡笑,學生仿佛不是在上課,好像老師領著他們在玩。學生不知不覺地理解了行程問題的概念和數量關系,真正感受到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實際,學習數學不再是枯燥無味,而是變成十分有意義和愉快的事了。
二、讓學生在生活中感悟數學
數學教學,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從生活中感悟數學,抽象出數學概念、數學方法,再把數學用于生活,還原到生活中,這樣的數學教學才能煥發生命活力。數學的很多現象,都是和我們的生活相通的。如果把這些數學現象與生活聯系起來,我們可以體驗到數學的很多樂趣。
例如,教學循環小數概念時,我先給學生講永遠講不完的故事:“從前,山上有座廟,廟里有個老和尚在說從前山上有座廟……”,通過實例讓學生初步感知“不斷重復”,再舉出自然現象“水→汽→云→水”的循環引出“循環”的概念,使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
又如在學習“接近整百整十數加減法的簡便算法”中,有這樣一題:128-96=128-100+4,學生對減100時要加上4難以理解。有的教師設計了一個“買東西找零錢”的生活情景:過生日了,媽媽帶了128元錢去商店買一個96元的布娃娃準備送給我。媽媽付給營業員一張百元鈔票(應把128元減去100元),營業員找回4元,(應加上4元)。所以,多減去的4應該加上。這樣的“生活教學”例子,通過生活經驗驗證了抽象的運算,而具體的經驗更提煉上升為理論(簡便運算的方法),學生容易理解且不易忘記。讓數學回到生活,使學生感到數學就在身邊,學習數學是有用的、有必要的,從而激發學生學好數學的愿望。
三、聯系生活實際,感受數學與生活
1.運用生活經驗,解決數學問題
小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生活經驗,對周圍的各種事物、現象充滿著好奇,作為數學教師就必須緊緊地抓住這份好奇心,盡可能地創設一些生動、有趣、貼近生活的實際例子,把生活中的數學原型生動地展現在課堂上,使學生眼中的數學不再是簡單的數學,而是富有情感,貼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東西,從而引導學生利用自身已有的經驗探索新知識,解決新問題。
2.運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
學習數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讓學生將數學思想、數學方法應用于生活。我們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體會數學的意義和價值,聯系生活并掌握數學知識,并不是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學生學習數學的最終目標,應該是能應用所學的數學知識、數學思想和數學方法去觀察、分析現實生活,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進而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形成一定的應用技能。
總之,數學教學應該將課堂與生活緊密聯系起來,要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數學,總結數學經驗,學習數學方法,再讓所學的數學知識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引導學生把數學知識運用到學生的生活實際中去體驗感受,使學生充分認識到數學的工具性,它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作者單位 江西省贛州市會昌縣希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