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學習有價值的知識,實用性的知識,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少數民族地區受歷史、地理等原因,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受到一定制約。如何提高少數民族地區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成為眾多從事小學數學教師共同的話題和探究方向。以下是筆者多年來對本地區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幾點粗淺認識。
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效學習
興趣是學習最好的老師,它在學習活動中起著定向和動力的作用,是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求知欲的重要因素。在教學中,要選準新知識生長點,提供誘因,促進知識的遷移,這一點對于少數民族地區的學生眼界不夠寬闊,部分學生感到數學學科枯燥乏味,學習積極性不高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聯系生活實際,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
創設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在創設生活教學情境時,一要選取與學生相關的生活情境。二要構建開放的生活情境。三要創設多元的生活情境。真正實現課的導入“生活化”——教學的導入仿佛是優美樂章的“序曲”;知識運用“生活化”——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仿佛是動聽的“交響樂”。總之,教師要讓學生覺得數學不是白學的,學了即可用得上。這樣的課堂教學才是有效的。
三、深鉆教材,確保知識的有效性
知識的有效性是保證課堂教學有效的一個十分重要的條件。教學內容是否有效和知識的屬性以及學生的狀態有關。第一,學生的知識增長取決于有效知識量。第二,學生的智慧發展取決于有效知識量。第三,學生的思想提高取決于有效知識量。第四,教學的心理效應取決于有效知識量。通過對知識的獲取產生愉悅的心理效應,才能成為活動的原動力和催化劑。
四、創造教學的和諧性,提高師生友好互動的有效性
師生之間良好的情感關系,對于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注意力至關重要。為營造教學的和諧性,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做到:
1.對學生任何正確的反應給予積極的肯定,如微笑、點頭、重復和闡述學生的正確答案;對學生的錯誤回答或反應,教師不能忽視或者嘲笑,而應該鼓勵學生繼續努力。
2.教師在上課期間應盡量與每一位學生進行積極的個人交流,認真傾聽和接受每一位學生對教學的正確想法,尊重和平等對待每一個學生,讓學生逐漸樹立自信心。
五、注重教學反思,促進課堂教學質量
記得有人說過“教無定法,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所以我們自己每上一節課,都要進行深入的剖析、反思,對每一個教學環節預設與實際吻合、學生學習狀況、教師調控狀況、課堂生成狀況等方面認真總結,找出有規律的東西,在不斷反思中學習。
教學作為一種有明確目的性的認知活動,其有效性是廣大教師所共同追求的。無論課程改革到什么程度,“有效的課堂”是我們教師永恒的追求。我們期待以自己的思考、交流,引發更多教師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探索。
(作者單位 余志偉:四川省汶川縣雁門小學 姚林:四川省汶川縣三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