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在總則中明確指出:“充分利用自然環境和社區的教育資源,擴大幼兒生活和學習的空間。”而生態課堂的理論指出:“生態課堂必須是生活化的課堂。在生態課堂中,需要把教學過程還原為生活過程,把教學情境還原為生活情境,把教學活動還原為生命活動,營造一種‘生活態’,即給幼兒一個寬松、和諧、安全、自由的氛圍,并將學習過程與生活情境、游戲情境等融為一體,使學習成為幼兒有生命意義的生活。”我們東萊幼兒園地處農村,蘊含著得天獨厚的環境資源、鄉土資源、風土人情。多年來,鄉土特色的幼兒教育已成為我園辦園特色探索的主要內容,我們通過承擔“新課程背景下生態課堂案例研究”子課題《幼兒美術生態課堂中鄉土資源運用的案例研究》,立足鄉土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不斷打造生態課堂,讓幼兒去感受、去領略、去體驗鄉土美術活動帶來的快樂,培養他們繼承和發展人類優秀文化遺產的胸懷和能力,以及環保節約的意識和品質。
一、挖掘多樣鄉土材料,拓展幼兒藝術空間
為了更好地落實生態課堂的理念,擴充幼兒園現行的美術活動的材料種類,更好地發揮美術教育獨特優勢的需要,我們挖掘、利用、改造一些鄉土資源,使其成為可利用的美術工具材料,供幼兒操作和加工制作。
1.原生資源的有效采集,激活幼兒的美術潛在細胞
一是選取農村自然材料,如稻草、竹子、蘆葦、麥稈、棉花殼、絲瓜瓤、樹枝、野草、泥巴等,讓幼兒感受到濃郁的鄉土氣息;二是選取農村農家的物件,如蒸籠、竹籃、漁網等,讓幼兒了解農家生活的歷史文化和農具的演變,體驗家鄉獨特的鄉土文化;三是選取農作物,如稻穗、小麥、玉米、花生、山芋、大豆等,采用教師制作、幼兒制作、師幼合作、親子制作等形式,鼓勵幼兒勇于創新,精心構思。
2.再生資源的制作運用,展現幼兒美術創造才智
我們為幼兒提供半成品的操作材料,幼兒通過對半成品材料的加工改造進行藝術創作活動。在這里,我舉兩個例子來說明。
例1:稻草的再生利用
如稻草粘貼畫:幼兒根據創作需要剪成長短不一的稻草稈段,粘貼成各種圖案,如蝴蝶、五角星等。另如用稻草搓繩,幼兒用草繩卷畫,如毛毛蟲、蘋果、娃娃、花藤等。
例2:竹子的再生利用
如竹筒畫:我們利用竹筒、竹條易上色的特點,采用水粉、水彩等顏料,引導幼兒大膽想象畫出自己喜歡的圖案。我們還從造型、粘貼、裝飾等方面著手,利用竹筒、竹條、竹枝、竹葉本身的特點進行造型,如將竹葉粘貼成飛機,用竹圈粘貼小雞等。
3.創生資源的開發利用,享受多元美術活動快樂
在生活中,適合幼兒進行美術創作的材料不僅僅局限于用彩筆和畫紙,一根樹枝、一節竹子、一把刷子都能成為幼兒的繪畫工具。我園注重把大自然材料,經過加工改造成為幼兒喜歡的美術創作工具,如將稻草繞成稻草螺,用于印煙花圖案;將蔬菜印章進行印畫活動。這些美術工具材料的運用,為幼兒創設了廣闊的藝術活動空間,拓展了幼兒藝術活動領域。
二、建構多彩鄉土環境,營造開放的體驗場
我們注重創設具有鄉土特色的藝術環境,使幼兒園的每一個角落都成為幼兒美術學習的體驗場。
1.就地取材,顯現鄉土藝術美
走進我們幼兒園,就會被一種濃濃的鄉土氣息所感染,利用各種農村自然物材料加工成藝術品,成為幼兒園環境中一道道美麗的風景線。我園在課題研究中把握鄉土特色,立足于美術教育,凸顯手工方面的特色,在活動中培養幼兒的創新意識和審美情趣,讓幼兒獲得身心和諧全面發展。
2.奇思巧作,增色藝術小天地
幼兒園的鄉土環境創設是藝術氛圍營造的一條重要途徑。在主題墻的設置中,我們提倡幼兒利用多種農村獨具的自然材料來進行創設,提供不同的材料,讓孩子來創造,讓墻面散發出濃濃的鄉土特色。在班級過道、墻面、植物角和活動區環境中,我們既注重班級主題教育活動的軌跡,又隨處凸顯濃郁鄉土氣息,幼兒的欣賞力、創造力、想象力都得到發展。
3.區域創設,角落彌漫鄉土氣息
我們開展的區域活動,不是單一的讓幼兒去“做做、玩玩”,而是由教師從中去協調各類活動之間的聯系,將鄉土藝術教育與區域活動有機相連,將區域活動與幼兒的一日活動有機相連。例如在創造區,幼兒用青菜梗印玫瑰花;用竹子不同的形狀印出形態各異的小動物;用藕印蝴蝶;用青椒印出月季花;或讓幼兒在番薯、土豆上刻出花紋然后再印;又如美工區活動中,用絲瓜筋進行藝術構造活動,突出一個“變”字,讓幼兒根據絲瓜筋的形狀、材質等特征進行想象構造,孩子們通過卷一卷、捏一捏、壓一壓、剪一剪、貼一貼使絲瓜筋變形,創造出形態各異的藝術作品,其樂無窮。豐富的鄉土材料給幼兒的區域活動帶來了無限的快樂,打開了幼兒藝術創造想象的空間。在“鄉土創意坊”,分成四個區域:“紙的工藝”“布的工藝”“木的工藝”“泥的工藝”。鑒于課題的研究,我們還聘請園外民間手工藝師傅來園傳經送寶;與竹編店、手工編織等處的民間手工藝人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進行手工藝培訓;開展親子民間手工藝制作。社區和幼兒園聯動,引導幼兒領略、嘗試、操作、感知民間手工藝的博大精深。
三、開展多種生態活動,享受藝術情趣
我們追求快樂而有效的美術教學,這對幼兒今后的學習具有潛在的教育功效。
1.主題教學活動,融入鄉土藝術
把具有鄉土地方色彩的美術素材運用到主題活動中,使幼兒園美術活動更接近生活,更能夠引起幼兒藝術創作的情感共鳴。我們將自然界中顯現出來的多種資源運用到主題教學之中,把自然物運用到主題活動中,如石頭藝術創作——石頭魚;把草運用到主題活動中,進行“我和小草一起游戲”“干草總動員”“有用的稻草”等一系列活動。還有運用農村生活素材進行活動的:“紅薯蛋糕”“粗糧餅干”“喜宴餛飩和團子”等。另外把具有中國民間藝術的物品,如“虎頭鞋”“欣賞雕花”“編織毛衣”“中國書畫”等納入主題活動中。
2.生態美術節活動,體驗創美樂趣
以生態美術節的活動形式來開展美術活動是幼兒學習美術的一個有利時機,我們設計了民間藝術品展示、鄉土創意坊、民間特色小吃分享會等豐富內容,孩子們通過觀看民間藝人運用鄉土材料制作的藝術作品及家長志愿者現場制作民間小吃,培養幼兒對鄉土文化的認同和喜愛,增強幼兒的鄉土情懷,樹立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四、立足鄉村特色,科研工作喜結碩果
鄉土資源的運用與研究已經成為我園的特色,幼兒園課題研究的特色先后被《蘇州教育研究》《張家港電視臺》等媒體專題報道,幼兒園多次承擔了圍繞課題研究的各類現場展示活動,向全市領導和老師展示了課題研究的階段成果,受到了大家的認可和稱贊。幼兒園依托課題研究被評為市第六次教科研先進單位。通過課題研究,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得到了提高,教師的實踐反思能力不斷提升,成功設計了許多鄉土活動案例。在生態美術活動中,我們的孩子煥發了天性,得到美的熏陶,創造能力的啟迪,收獲了快樂的童年。
(作者單位 江蘇省張家港市東萊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