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改革特別關注對學生探究能力的培養,認為學生學習數學的過程應該是一個學生親自參與、豐富、生動的思維過程;要讓學生經歷一個實踐和創新的過程。可見,新課程改革把指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作為改革的重點突破口之一,特別是作為承擔課改重任的農村基地試點學校,更要總結出適合自己學校、學生、教師的探究性學習的有效模式與策略,從而為推進二期課改的深入實施而努力。我們在小學數學課堂中開展探究性學習一般采用以下教學策略。
一、在問題中激發探究學習的主動性
探究性學習是以問題為導向,通過提出問題,使教學內容和學生求知心理之間形成一種“不協調”,以引起學生的認知沖突,產生強烈的探究欲望,促進學習者卷入學習;通過引導學生探究問題,促進學生開展積極主動的學習活動。
如教學一年級數學《數點塊》的時候,一開始我就把數點塊拿出來,讓學生認識。由于數點塊和生活中玩游戲時用的骰子非常相似,因此學生非常感興趣。抓住這點,我讓學生盡情地玩,邊玩邊思考:你可用它玩哪些數學游戲?這樣就有目的地把學生思考的問題引導到和數學相關的渠道上來。通過學生全身心地探究和嘗試,學生的回答也是令人滿意的。這里通過創設學生感興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去發現問題,提出他們想提的問題,提出他們感興趣的問題,從而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望。
二、在體驗中促進探究學習的積極性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兒童具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學習探究能力,他們渴望在學習中獲得樂趣。”低年級學生年齡比較小,他們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教師要把學習與探索的時間、空間留給學生,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讓學生在學習中享受樂趣。當學生的見解出現錯誤或偏頗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自我矯正,將機會留給學生自己,不要代替學生思考。如教學一年級數學《物體的形狀》時,我讓學生收集日常生活中的物體模型,學生們拿來了牙膏盒子、魔方、乒乓球等,通過組織學生們摸一摸、說一說、猜一猜、描一描的活動,讓學生認識物體的基本形狀。通過實際操作,親身體驗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這種數學思想不是教師強加給他們的,而是他們通過親身探究自己構建起來的,是他們真正理解、真正相信的。
三、在合作中感受探究學習的創造性
在學生個體獨立探究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小組內或班級集體范圍內,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和過程,可以使每個學生點點滴滴的思維火花成為大家共享的資源,從而揭示知識規律并解決問題,這時是學生思維最活躍、最便于學生再創造的狀態。如教學一年級數學《各人眼中的20》的時候,我讓學生采用不同的方法把20的集合進行分類。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我驚喜地發現:(1)學生的思路非常活躍、開闊,不滿足于一兩種想法,爭先恐后地不斷發現新的方法。(2)學生的思維中有失誤,如6個6個地圈就不能公平地把20分完,可貴的是在遇到失誤之后他們會自動地利用集體的智慧進行調整,從而達成共識:怎樣分最合理?(3)個別學生還會發現一組一組有規律的分法,不僅僅是交換了位置而已,它們的意義也是完全相反的。在這些合作探究中,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和教學難點也就迎刃而解了。
四、在實踐中增強探究學習的應用性
小學生的數學學習不應只是被動地吸收知識、通過反復練習強化儲存知識的過程,而是應該用學生原有的知識處理新的任務,并構建他們自己的意義的過程,應該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如在二年級數學綜合復習的時候,教師布置特殊任務:星期天即將來臨,以小組為單位設計一份假日旅游菜單。任務包括:(1)時間的合理安排,包括出發時間、集合時間、返回時間;(2)旅游車的安排,根據二年級總體人數估算出所需車輛數;(3)食品的發放,如果給每個參加活動的人發1瓶礦泉水、2片面包、4顆糖果,需要采購多少貨物才能滿足需求;(4)出示游樂場各個項目的費用:快速滑行車每次10元,觀光纜車每次20元,猴子火車每次5元,旋轉木馬每次5元,劃船每次10元。討論:如果你有25元,怎樣合理安排你的游樂計劃?學生們都表現出躍躍欲試的參與熱情,分工負責,積極討論,這種活動方式也得到了家長的普遍贊賞。這樣一些開放性的實際問題,有利于學生感受數學的價值和意義,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五、在評價中分享探究學習的成果性
二期課改提倡的教育評價關注的是人和人的發展,而不是分數和分數的準確性;充分體現出尊重和關愛,關注個體的處境與需要。通過組織學生自評、互評、師生互評等增強學生主動探究的自信心,使學生逐漸把探究學習作為自己學習生活中的第一樂趣。如教學一年級數學《七巧板》之后,老師組織學生探究七巧板的神奇拼法,鼓勵學生回家設計出美麗的圖案參加展評。學生介紹了作品所采用的圖形和設計意圖,在自評苑中采摘到了滿意的“星星”,學生也發揮民主合作的精神,評選出“最佳作品獎”和“最佳創意獎”,學生活動和參與的激情被無限量地激活了。由此可見,適當的評價不僅使學生體驗到主動探究獲取知識的愉悅,也增強了學生學習的動力和信心。
在新課程的實施中,“探究性學習”已成為課堂教學中一種有效的學習方式,教師在教學中應盡可能地為學生創設學習探究的機會,放手讓學生去學,讓學生親身參與學習探究的整個過程,讓學生在復雜的環境中運用探究科學的態度去認識、發現、創造,讓學生學習知識、認識世界的能力得到培養和提高,以適應未來發展的需要,實現學習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 甘肅省張掖市山丹縣位奇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