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研究性學習已成為小學生學習數學的一種主要學習方式,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是指: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經歷數學知識“再發現、再創造”過程的學習方式。對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有著巨大的促進作用,教師應該為學生創造各方面的條件,有效地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總的說來,教師應該著力創造的條件主要有:1.寬松、和諧、民主的“研究”氛圍;2.充滿“懸念”的“研究”情境;3.適合學生學習的“研究”素材;4.有效合作交流的組織與指導。
關鍵詞:小學數學;研究性學習;條件
一、寬松、和諧、民主的“研究”氛圍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快樂、興奮的情緒與溫和、寬松的學習環境,對認知創新思維活動具有擴散、強化的功能。平等寬松的學習氛圍,有利于喚起學生“研究”的熱情,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研究”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研究”的欲望,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做、敢于展現自我,保證“研究”活動順利、高效地進行。要營造一種寬松、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教師必須要相信、賞識學生,要相信學生的“研究”能力;必須放手讓學生自由地發表意見,自由地按自己的學習方式參與教學“研究”活動,自由地與教師、同學溝通信息;必須多鼓勵、多表揚學生,要充分肯定、贊賞學生的“研究”成果。
二、充滿“懸念”的“研究”情境
所謂充滿“懸念”,實質上就是通過情境的創設,讓學生疑問滿腹,學生有了很多的疑問,就能極大地增強主動參與“研究”的積極性,充滿“懸念”的研究情境,是學生能堅持完成研究性學習的強大內驅力。事實上,研究性學習主要就是圍繞問題的提出和解決來組織學生活動的。因此研究性學習的關鍵是要把知識的學習轉化為對數學問題的“研究”,這就要求教師應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學生的智能水平,選擇和設計有利于學生“研究”的教學內容,創造性地將教材中的知識結論變成“研究”的問題,讓學生置身于問題情境之中,使學生明確“研究”目標,產生強烈的“研究”欲望,主動地參與到探索發現科學知識的“研究”活動過程中去。
三、適合學生學習的“研究”素材
皮亞杰認為:“一切真知都應由學生自己獲得,或由他重新發明至少由他來重新構建,而不是草率地傳遞給他。”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突破教材的局限性,變傳遞結論為發現真知。教師必須精當地提供給學生可進行探索的、富有挑戰的學習材料,能創造性地把教材知識轉化為學生探索發現的“研究”素材,特別是要把遠離學生實際的教材知識盡可能地還原成學生身邊熟悉的生活數學,讓學生體驗知識的產生與發展。教師在選擇學習內容、為學生提供恰當的“研究”素材的過程中可以遵循下面五個原則。
1.直觀性原則
對教材中直觀性較強、與學生生活實際聯系緊密的內容,學生有一定的生活經驗儲備,有利于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觀察比較、量一量、看一看、比一比、議一議等研究活動,獲得相關的知識。通過這些研究活動,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提高和發展。
2.遷移性原則
對于那些自身前后聯系緊密,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很容易找到新舊知識的“生長點”與“連接點”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把新知識轉化成學過的知識,從而獲得解決問題的新方法。這樣能充分調動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孩子們善于思考、勇于探索、學會遷移,會從已有的知識中找到能用于解決新問題的有效途徑,培養孩子們解決問題的能力。
3.相似性原則
小學數學教材中有很多概念、性質、法則、公式的分析、探討過程,研究、論證的方法基本相似。教師在組織活動的時候要適時地引導學生進行類比,利用已經掌握的研究方法,去研究其他類似問題,這樣既能鞏固學生已經掌握的研究方法,更能在運用和比較的過程中加深理解,從而提高學習效果。
4.規律性原則
如加減乘除的運算定律、商不變的性質、小數、分數、比、比例的性質等,這些知識有較大的相似程度,規律較為明顯,教師可以先呈現與規則有關的若干例證,由學生通過自己觀察、操作驗證等研究活動逐步概括、歸納出一般的結論,從而獲得規律、性質、法則等。
5.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強的知識是指方法的多樣化、答案不唯一的知識。這些內容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因此教學中可以放手讓學生嘗試探索。
四、有效合作交流的組織與指導
研究性學習既要注重個體的獨立研究,又要注重學生的合作學習,尤其是對于小學生來說,因其受年齡和知識層次的制約,“小組合作學習”應成為“研究性學習”的基本組織形式,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合作交流。所謂合作交流是指在學生個體獨立研究的基礎上,讓學生在小組內或班級集體范圍內,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維方法及過程,相互討論分析,揭示知識規律和解決問題的方法、途徑。在合作交流中學會相互幫助,實現學習互補,增強合作意識,提高交往能力。因此在指導合作時要注意三點:第一,要讓學生學會與他人合作。在“研究”過程中要讓學生真正懂得與他人融洽協作的意義,能互相幫助,能正確對待“研究”中的“失敗”與“成功”,能熱情地為同伴排憂解難,能成全他人的“研究”成果。第二,要讓學生自主選擇合作伙伴。在課堂上“研究”同一內容的同學可以組成臨時“研究”小組,共同合作。課外的“研究”,學生更愿與自己喜歡的同伴共同“研究”,探討一個大家都感興趣的問題。第三,要將“小組研討”與“個體探索”適時結合。學生通過獨立“研究”能夠解決的問題,讓學生個體探索,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個性和自主意識。對于獨立研究有困難的課題,可采取“小組研討”與“個體探索”相結合,通過必要的組織、引導、探討、交流和歸納,使優勢互補,實現學習效果最優化。
(作者單位 江蘇省宿遷市經濟開發區三棵樹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