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浩如煙海,國學是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五千年來的精神結晶。運用國學誦讀可以促進小學低段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主要分為以下幾個方面:運用群體誦讀效應促進學生識字需要;運用國學誦讀促進語言積累;運用國學誦讀提升閱讀能力;運用國學誦讀提高文化感知。
關鍵詞:國學誦讀;語文素養;小學低段
當前,隨著人們對國學教育的推崇,“國學熱”已經成為一種文化現象,國學經典讀誦也在小學教育中廣泛開展。這項活動中所誦讀的國學經典,主要內容是指以儒學為中心的國學經典精品篇章,包括《三字經》《弟子規》《論語》等等。筆者通過調查、記錄與自身教學感受,對國學誦讀結合小學語文教育中的探索運用及成效,在此分幾個方面作一論述。
語文素養是一種以語文能力為核心的綜合素養,語文素養的要素包括語文知識、語言積累、語文能力、語文學習方法和習慣,以及思維能力、人文素養等。剛剛步入小學的孩子,他們有著純凈的心靈,很好的記憶力,思想如同一張白紙,語文素養也相對較弱。筆者認為,從走進學校的第一天開始,就應給予他們一個國學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在成長中信守儒家“仁、愛”“忠、義”的行為準則,汲取“孝、禮、信、勇”的思想內涵,感受“動、靜”“剛、柔”的和諧,日漸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積累國學修養。
一、運用群體誦讀效應促進識字的需要
什么是群體誦讀?群體誦讀就是學生集體朗讀與背誦。這是一種協作性很強的閱讀方式,它能培養學生的記憶能力,增強語言感受力。筆者嘗試在平時誦讀國學的過程中,挑選一些內容,觀察學生是否有識字的需求。如一年級的孩子在讀《三字經》中“一而十,十而百,百而千,千而萬”時,其中“一、十、百、千、萬”學生已經認識,但是“而”字沒有學過。教師引導:“小朋友們,這句話里那么多字,我們都認識,真了不起,就剩下這個‘而’字了,你想認識它嗎?”學生積極踴躍,紛紛想法記住這個字。到了以后的課文中再遇到這個生字,就像老朋友一樣熟悉了。通過群體誦讀,學生對識記其中的生字在主觀上樂于接受,他們的識字量隨著誦讀而逐步增長。
二、運用國學誦讀積累語言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多次提到“語言積累”這個問題,在各個階段目標中對語言的積累又有具體的要求。可見,語言積累是學好語文的重要途徑,是閱讀和寫作的根基,是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不容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
誦讀國學在此有著重要的意義,小學生國學背誦的積累,將會為他們的一生打上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底色,浸染上國學經典精髓的書香。低段學生的啟蒙國學一般都是韻律很強的《弟子規》《三字經》《千字文》,這些文字讀起來節奏感很強,學生一般讀幾遍就能記住。
然而,記憶≠積累。在記憶的基礎上,理解運用才能做到真正的積累。低段學生的詞匯貧乏,表達能力弱,筆者還嘗試在開展國學誦讀的同時“邊讀邊說”,通過講述從而達到語言的積累。例如,在誦讀“將進門,問孰存”時,對學生解釋:在古代,人們十分講究禮儀。如果要進入屋子,不敲門,不問一聲就進去是非常不禮貌的行為。所以,當你在家里進大人的房間時,先要敲一敲或者問一聲,得到里面的人同意以后再進去。理解意思之后,請幾個學生角色扮演,進門前怎么做,怎么說,對老人該如何問好。如果是進關著的廁所門,那該怎么說。
很明顯,學生在一次次的拓展中,能表達的語言更豐富了,對恰當使用詞語、語氣的能力也加強了。隨著他們理解、運用能力的提高,對詞語的積累也越來越豐厚。
三、運用國學誦讀提升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包括感知能力、理解力、鑒賞力等多個方面。根據低段學生的認識水平,閱讀力的提升更側重于感知力、理解力的提升。怎么運用國學誦讀來提升閱讀能力?筆者為此嘗試探索。
1.借助圖畫,觀察閱讀
市面上所出版的國學經典讀物中,適合學生閱讀的版本都配有豐富有趣的插畫,教師引導學生在誦讀前觀察插圖中的內容,想一想,猜一猜,說一說,在對內容有初步感知以后,深入地讀一讀,加深理解。
2.依托淺近的文字,聯想閱讀
低段學生所閱讀的國學讀物,如《三字經》《弟子規》,基本為三字一句,每句押韻,每十二個字表達一個相對完整的意思。句子讀起來朗朗上口,文字淺近,內容貼近生活,通過展開聯想能較快地理解。
如在誦讀“酸苦甘,及辛咸。此五味,口所含。”這句時,設如下環節:
師:小朋友們,你嘗過的味道有哪些?
生:(展開聯想、交流)酸的、苦的、甜的、辣的、咸的。
師:哦,這五種味道我們把它們叫做“五味”。不過,古代和現代用的詞有些不太一樣,他們把甜叫做“甘”,把辣叫做“辛”。能記住嗎?
生:能。
師:那就讓我們再來讀一讀吧!
在教學中發現,學生對這種邊學邊聯系的形式很感興趣。加之閱讀時采用的形式多樣:分組讀、男女讀、錯句讀,學生樂此不疲。
3.培養習慣,助推閱讀
對低段學生的閱讀培養做不到技巧與方法的教授,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讓學生把閱讀當成一種習慣。開展國學誦讀之后,每天清晨,學生會在《三字經》的誦讀聲中步入校門,每天耳濡目染。晨讀時間,學生會自覺在小老師的帶領下首先閱讀和背誦已學過的《弟子規》或《三字經》。一日之計在于晨,久而久之,學生已經習慣在朗朗的誦讀聲中開啟一天的學習之門。每日放學,從排路隊到走出校門,學生也在一路上背誦《弟子規》,既是一種行為的規范,更是語文素養的培養。
四、運用國學誦讀提高文化感知
“童蒙養正”是儒家的兒童教育思想,主要就是指在兒童很小的時候,就要培養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儒家強調自強不息,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學生在讀誦這些國學經典時,感受到的是高貴的品格、樂觀的心態和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這也正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幾千年恒久的生命力之所在。通過國學經典誦讀量的不斷增加,學生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國學的內涵,激起對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的熱愛和對古圣先賢的崇敬。
儒家文化理念中的“仁、義、禮、智、信”千百年來深刻地影響著我們整個中華民族,是永遠值得我們吸取的文化精髓。通過對這些經典誦讀,能修正品行、健全人格,小學生們接受優秀文化傳統的熏陶,培養良好的人生觀和價值觀,使他們能以健康的心態、完善的人格來面對社會、面對人生。
參考文獻:
[1]尹海霞.用中國傳統經典培養小學生的品德[J].教育研究,2011(02).
[2]李愛香.國學熱: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啟示[J].教學教研周刊,2001(03).
[3]段麗俊,韋諸霞.淺談國學之于女性修養[J].文藝生活,2011(03).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馮忠良.教育心理學[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作者單位 浙江省嘉興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