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以優美的旋律、質樸的歌詞、豐富的音響、個性的表演、動情的演唱,來陶冶性情、凈化心靈、美化行為。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合理組合使用教材,創設一定的音樂情境課堂,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心靈的感動中獲得生活、道德的啟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通過音樂課堂教學,讓學生具有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音樂素養,使學生珍愛生活,熱愛自然,從而達到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
關鍵詞:體驗情感;升華情感;表現情感
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重要的是讓學生在音樂的熏陶中愉悅心情,啟迪心智,獲得情感的體驗。通過不同音樂風格、題材的優秀作品,創設引人入勝的音樂情境,展示美好的音樂形象。宣揚并追求社會、學習生活中的真、善、美。因此,教師可以充分利用音樂課堂,運用音樂獨特的魅力讓學生動心動情,在情感的體驗中獲得美的自我熏陶。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以優美動聽的旋律、生動質樸的歌詞、豐富的音響、具有個性的表演、動情的演唱,來陶冶性情、凈化心靈、美化行為。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利用、合理組合使用教材,創設一定的音樂情境課堂,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讓學生在心靈的感動中獲得生活、道德的啟迪,形成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通過音樂課堂教學,讓學生具有高尚情操和良好的音樂素養,使學生珍愛生活、熱愛自然,從而達到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下面談一些做法。
一、在歌曲的教唱中體驗情感
音樂教材中使用的歌曲,具有為學生感知的音樂形象,經過藝術加工的歌詞鮮明生動,構成音樂形象的物質基礎。因此,學生在文字的引導下,充分進入想象的空間,在情真意切的演唱中,受到既生動又深刻的情感體驗。
例如,三年級上冊第七單元爺爺故事多中的歌曲《兒童團放哨歌》《爺爺為我打月餅》,歌詞通俗易懂,情緒歡快活潑,形象生動,既述事,又抒情,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教學時,我讓學生細細品味歌詞結合觀看影片《閃閃的紅星》和《啊,搖籃》片段,了解歌曲的時代背景及影片內容,讓學生深切地感受革命戰爭年代兒童團員機智靈活、堅定勇敢的品格和解放戰爭時期延安撤退的保育院隊伍護送幾十個孩子沖破艱險、安全撤出包圍圈的可歌可泣的動人故事。讓學生談一談自己的感受和認識,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做到“未成曲調先有情”。這時,教師讓大家談一談自己幸福、快樂的童年生活。通過深入交流懂得,新時代少先隊隊員要有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珍惜今天的美好時光,為美好的未來而努力學習。當學生再唱起這兩首歌時許多學生都以充滿激情的聲音表現出兒童團員的精神面貌和英雄氣概。
團結友愛、互幫互助是學生融入校園學習生活中所應具備的良好品德之一。在音樂課堂上教師要充分挖掘歌詞中的內涵美,有效地進行品德教育。例如,四年級下學期的歌曲《小傘花》正好表現了這一主題。教學時,我出示了一幅雨中圖,雨傘下面有四只腳,讓學生說說是誰的腳。學生有的說是爸爸和媽媽的腳;有的說是我和媽媽的腳……這時我不失時機地問學生,下雨了你有一把傘,你會怎樣做呢?由此讓學生展開討論……讓學生了解歌曲所要表達的雨中同學合傘互助的良好風尚。然后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身邊助人為樂的事例,他們在我的啟發下會說出一大堆,突然意識到自己也是助人為樂的一分子,從而會感到無比的快樂。在教唱歌曲環節,我就充分發揮了學生這種互幫互助的精神共同完成了歌曲的學唱。其效果比起教師唱一句學生跟一句來要好得多。最后,在律動環節我還讓學生發揮想象,結合歌詞創設情境進行表演,讓學生在情感上得到了共鳴。
二、在作品的賞析中進行升華情感
當作品滲入到學生內心深處時,就會在思想道德、品行上發生巨大的變化,從而對學生的健康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人民音樂家冼星海說:“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音樂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樂是陶冶性情的熔爐。”的確,音樂是情感藝術,一部優秀的音樂作品以強大的聽覺沖擊力和感染力,以自己獨特的音響震撼每一個人的心靈,從而使人的心理產生色彩斑斕的情感波濤。它是對少年兒童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樹立和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的生動教材。
例如,在欣賞鋼琴獨奏曲《牧童短笛》時,讓學生了解這首短小精致的鋼琴作品是1934年賀淥汀在俄國作曲家齊爾品舉辦的“征求中國風味的鋼琴曲”活動中創作的,是第一首由中國音樂家創作的具有中國風格、聞名中外的優秀鋼琴作品之一,并一舉獲得頭獎,在國際樂壇上為祖國贏得了榮譽。教學時教師利用教材上直觀形象的插圖,通過對樂曲旋律線條的變化,節奏、速度、力度的對比分析,幫助學生理解樂曲情節的發展變化,使學生體會到在風景如畫的大自然風光里,牧童騎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著竹笛,和小伙伴們嬉戲玩耍的快樂情景。歡快、優美的樂曲激發了學生熱愛家鄉、熱愛大自然、熱愛生活的感情。
三、在掌握音樂知識的過程中表現情感
在音樂課中,教師往往只重視在歌曲的欣賞教學中進行情感的滲透,而在傳授音樂知識中卻容易疏忽它的情感因素。事實上,不論教唱、欣賞和樂理都應該成為情感培養的理想途徑,融會貫通、全面滲透,這就需要教師努力挖掘、充分把握分析教材。
如教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時,歌曲以雄壯激昂的旋律,表現了萬眾一心,勇往直前的義勇軍形象,反映了中華兒女抗日救國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念。歌曲雄偉、氣勢磅礴的音響效果給了孩子們強烈的感召力,但曲中的休止符、附點音符、弱起、重音記號、三連音節奏等等樂理知識比較抽象,學生難以理解和掌握。通過教師對《國歌》產生的時代背景及創作經過的介紹,使學生感受到這首歌曲鼓舞著人民群眾與敵人展開不屈不撓的斗爭。歌曲的前奏以三連音節奏構成號角式的音調開始,增添了緊迫感。第一、二樂句的弱起節奏和四度音程跳進以附點音符的運用,表現在大敵當前時無所畏懼的英雄氣概和戰斗意志,要唱得飽滿,沉著堅定。第三句有如報警的呼號,“中華民族”四個字要唱得堅定有力,時值唱足。“到了”兩個字后突然以休止符收剎,突出和強調了“最危險的時候”,唱時不可拖沓,以免減弱緊張的效果。后一句的三個“起來”應隨著大三和弦分解音的上行,不斷加強力度,“起來”之間的附點四分音符必須唱足時值,一鼓作氣引向“我們萬眾一心……”這一句,以高亢嘹亮的歌聲表現億萬人民堅強的信念。歌曲結束前連續三個由上行四度音程(5—1)構成的“前進”,音區雖低,但卻顯得那么堅強有力,有如中華兒女勇往直前、堅定有力的步伐,每一個字、每一個音必須唱得飽滿、肯定。整首歌曲音調粗獷有力,強烈地表達了中華兒女同侵略者血戰到底的決心。層層向上的激昂呼喊及一陣陣嘹亮的沖鋒號聲,震撼著孩子們的心靈。
經過對歌曲的聆聽、演唱,分樂句詳細分析、介紹,這些枯燥的音樂知識顯得有血有肉,不再枯燥乏味,使學生懂得了國歌代表一個國家的形象,民族的尊嚴。以后,在不同場合演唱國歌時,要唱好每一個音符,做到準確無誤,來不得半點馬虎。從心靈深處發出民族自豪感,激發、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
總之,在音樂教育中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品行、情感的培養可以通過多種途徑,豐富的音樂形象,特有的藝術手段,通過寓教于樂、寓理于情,引導孩子們求真、向善、愛美,在潛移默化中陶冶、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使之身心得到健康的發展。在音樂教學中,情感因素無處不在,它需要我們善于發現,充分挖掘,并能恰如其分地進行滲透。
(作者單位 江蘇省江陰市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