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心即責任感,是一個人對他所承擔任務的自覺態度。有責任感的孩子自覺、自愛、自立、自強。可以說,責任心是走向成功和幸福人生的必備條件之一。當然,孩子的責任心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我們教育者不斷跟孩子“說理”,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抓起,訓練強化幼兒的責任意識,日積月累,養成做事負責任的習慣。
5~6歲的孩子屬于半被動半理解的責任階段,開始明白“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小朋友要互相幫助”等責任和規則,但常常需要他人提醒,這一階段是培養孩子責任心的關鍵期。我們作為教育者要不斷給他們創造承擔責任、體驗責任的機會,使之在實踐中不斷增強責任意識,從而達到教育的效果。我們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展開重點培養。
一、培養孩子對自己負責
自我責任心主要是對自己有關的事,如對自己的生活、游戲、學習、行為等負責。對自己有責任感的孩子,做事積極努力,自覺性、堅持性強,我們抓住各種有利的教育時機,培養幼兒的自我責任心。
1.保管自己的學習用品,養成收拾整理學具的習慣
開學初,老師把剪刀、膠水、泥工板、蠟筆、書本等都發給孩子自己保管,要求孩子在自己的專屬物品上貼上標簽紙,寫上姓名、學號,存放在屬于自己的柜子里,以便于孩子區分自己與他人的物品,更好地收拾保管自己的物品。我和小朋友約法三章:自己的東西一定要愛惜,隨時收拾好,如果因自己沒管理好不小心弄丟了學習用品,開始兩次老師會提醒,撿到也會還給你,但丟失三次以上,就要作為集體財物了,要自己另外想辦法了。對于學具柜的整理也是有條件使用,如果老師檢查,多次出現臟、亂現象,經教育無改正的,就要嘗試讓自己的學習用品搬離柜子,在自己身邊保管一整天了。
2.認真完成自己的每次作業,養成良好的任務意識
教育幼兒靠自己能力獨立完成數學作業,明白抄襲就相當于自己不勞動而去偷取別人的學習成果,長此以往,會讓自己養成懶惰的思想,思維變得遲鈍。教育幼兒每個人都應該靠自己的本領來完成作業,即使錯了也沒有關系,只要能弄懂改正就行。教師對能力弱的小朋友包容,不給他們施加壓力,對孩子的錯誤耐心引導,不急躁,以免孩子為求速度和正確率而逃避自己的責任,抄襲他人作業蒙混過關。對于老師布置的作業,要自己思考,動手動腦去解決,必要時請求爸爸媽媽的幫助支持。孩子通過在探索活動中體驗主動學習完成任務后的快樂,增強任務意識。
3.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懂得積極彌補自己的過失
在一次做彩虹屋前的材料準備中,老師讓鵬鵬幫忙把材料從模板中摳下來,鵬鵬不小心把其中一張紙撕破了,老師發現以后他馬上說:“這原來就是壞的,不是我撕壞的。”而下午在操作時,桐桐也把材料做壞了,她悄悄地把做壞的材料放在一堆未做好的材料里,自己若無其事地另外拿了一張重新做起來。
孩子在家受到大人的呵護與寵愛,犯錯時也是成人大包大攬,很少讓孩子自己擔當責任,使孩子缺乏承擔錯誤的勇氣和責任,形成了投機取巧、推卸責任的不良作風。碰到這種情況,我組織孩子探討:不小心做錯事后應該怎么辦?讓孩子懂得一個人難免會做錯事,老師也不例外。犯錯不是最可恥的,但逃避責任,把錯誤轉嫁到別人頭上是不可原諒的,必須自己承擔責任,并想辦法盡力彌補過失。這樣就自然而然地培養起了責任感,給了孩子承擔責任的義務。
4.面對困難,要有挑戰的勇氣
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孩子們總會碰到困難,很多小朋友缺乏一種責任心,經常采取逃避的態度。比如在學習跳繩技能的時候,因為不會跳而不肯練習,躲到老師視線之外玩耍等。老師用一種平等的態度教育孩子:每個人都會遇到很多困難,只有勇敢地面對它,不斷思考、積極地練習、努力改進方法,總會有戰勝困難的時候。有了挑戰困難的勇氣,困難就會害怕你,不知不覺就逃走了;如果因害怕困難,不肯去面對它,而是轉身逃走,那么困難就會緊緊跟著你。許多本領高強的科學家,在進行發明實驗的時候都會碰到很大的困難,但是他們都不怕,經過幾十次、幾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失敗后還是努力嘗試,最后終于都獲得了成功。我們一定要向他們學習。
二、培養孩子對他人負責
關心他人也是責任心的具體體現,可以讓孩子體驗與家人、同伴間的親情、友情,拉近雙方距離。對他人有責任感的孩子,對人友好,會主動關心幫助他人,能得到大家的歡迎認可和喜愛,有更多的朋友。
1.結合重陽節等活動,學會關心老人、尊重長輩
讓孩子體驗對他人的責任感,首先讓孩子從關心自己的家人做起。重陽節前,我們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向孩子發放“我愛我的家人”調查訪問表。我們讓孩子們訪問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了解他們的生日、愛好、喜歡吃的食物,他們為家做了些什么,他們最大的心愿等等,以及孩子們自己最想對他們說的話、做的事。老師把孩子們采訪到的內容一一地讀給大家聽,讓小朋友明白父母長輩為我們做了那么多的事情,是因為愛我們,他們所有人最大的心愿就是我們學習進步,全家身體健康,自己什么也不圖。通過交流,孩子們明白了長輩們愛自己是那么深,他們織的每件毛衣、做的每頓飯菜都飽含著濃濃的愛。我們要尊敬他們,經常陪他們聊天、聽取他們的意見……每逢母親節、父親節,不忘給爸爸媽媽們送上溫馨的祝福與問候。要時刻記住用愛心來回報深愛我們的長輩,讓他們感到快樂幸福。比如父母累了,要為他們捶腰、遞鞋,爺爺奶奶病了,要送上關心的問候,幫助端飯送水等。
2.同伴遇到困難,主動提供幫助
在孩子的幼兒園生活中,老師經常碰到這樣的事情,小朋友有困難,首先想到的就是自己的老師:“老師,請你幫我……”“老師……”從來想不到請求同伴的幫助,更沒有意識主動幫助別人。老師請小朋友觀看有關“助人為樂”的公益廣告,讓孩子明白,其實幫助他人特別簡單,有時只需要我們稍微伸一下手,也就是“舉手之勞”就能幫助別人。讓孩子懂得愛心幫助是不需要回報的,能使他人得到快樂,也能讓自己得到他人的感激而內心充滿快樂。比如可以讓孩子在午睡起床穿衣疊被時互相幫忙拉好被角、衣袖;運動前幫忙在同伴背后塞上大大的毛巾等等,從而讓孩子養成樂于助人的好習慣。
3.為同伴的成績和進步鼓掌喝彩
努力發現同伴的閃光點。比如:推薦班里習慣好的小朋友當文明禮儀小天使;為同伴給大家帶來精彩的新聞內容而送上掌聲鼓勵;同伴進步了,送上真誠的掌聲向他們表示祝賀等等。
三、培養孩子對集體負責
集體責任感,是一個優秀班集體形成的必備條件,只有具有集體責任感的人,才能有較強的主人翁精神,才能構建和諧健康、積極向上的團隊,具有團隊凝聚力。對集體有責任感的孩子,通常都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和團隊精神。陶行知曾提出“德育注重自治”的觀點,要求兒童結為團體,學習自己管理自己,通過自治來培養兒童的責任感、主動精神和集體生活的能力。我們注重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活動開展。
1.在游戲中出謀劃策,承擔集體責任
老師常常發現,孩子對于在角色游戲中的不足之處和存在問題習慣報告老師,而不是主動地去自己改進突破,缺乏一種主人翁的精神。于是老師在每次游戲結束時都把“你在游戲中遇到了什么問題?你覺得還缺少什么材料?還有什么建議?”等作為每次結束游戲評價時的必問問題,讓孩子自己為集體游戲活動出謀劃策,不斷摸索改進,自帶、自制或改進游戲材料,使游戲內容不斷豐富,成為游戲真正的主人。
2.與小朋友分享自己的圖書
每個小朋友都被要求到市圖書館辦理一張圖書借閱卡。定期到圖書館借閱精美的繪本故事書,每周一帶來班級和大家共享,讓小朋友之間實現互換閱讀,互相交流。讓他們明白每個人都為集體付出一點點,就能給大家帶來更多的快樂。
3.完善包干區規則和值日生制度
開學初就讓孩子根據自己的喜好明確分工,包管班級各個區域的清潔衛生和收拾整理工作。把所有包管區內容用圖表記錄在大表格中,讓孩子用正反兩面不同色的姓名掛牌來記錄工作完成情況。綠色表示當天已完成,紅色表示未完成,便于老師提醒督促。為避免因長期從事一種包干區打掃產生厭煩,包干區可以實現互換,以培養孩子的勞動積極性。如因早晨來園晚來不及打掃,就要利用自己的其他空閑時間打掃,由值日生負責檢查督促。
值日生實施輪流制。每組有5個幼兒,共8組,依次編號1、2、3、4、5,從星期一到星期五依次輪流做值日生,每兩周一換。通過班級討論制定值日生所要負責管理的各個項目,并用圖示的方式張貼在顯眼處,每天值日生自己選擇其中一至兩項負責管理,當天早上插好牌,負責一天的值日工作。這樣有利于孩子自覺完成職責,主動為同伴集體服務,也有利于老師的督促和小朋友相互監督,使孩子在鍛煉中逐漸培養責任意識和責任行為。
4.通過參加競賽性活動和集體演出,體驗集體榮譽感
中大班的幼兒喜歡有競爭性的集體活動,并追求活動的結果,針對這一特點,我們以小組為單位開展各類競賽與評比。在競爭性活動中,幼兒從多次親身經歷成功的喜悅和失敗的苦惱中,逐漸懂得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同時利用班集體成員之間的互相提醒、暗示來促進群體中每個成員的集體榮譽感,提高群體的凝聚力,不斷強化幼兒的責任意識。當幼兒以自己是集體中的一員而感到驕傲、為班集體取得勝利而歡呼雀躍時,群體凝聚力已在悄然匯聚,它將不斷促進幼兒盡最大的努力爭取集體的榮譽,以更加負責的態度對待集體的事情以及自己的責任。
通過一定時間的訓練培養,幼兒的任務意識增強了,責任心明顯提高,他們能認真及時完成自己應該完成的任務,對班集體的事情熱情關心,集體意識增強。教師將更加密切家園雙方的合作,做好耐心細致的引導和教育,堅持不懈地關注幼兒的成長過程,使幼兒成為真正有責任心的社會小公民。
(作者單位 江蘇省江陰市花園中心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