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最有效的途徑之一。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應加強對閱讀方法的指導,讓學生逐步學會精讀、略讀和瀏覽。要重視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高閱讀品位。”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和空間,讓我們的閱讀課變得厚實、充盈,從而提高學生的多種能力呢?
一、重視閱讀興趣的培養
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也是閱讀的第一原動力,只有對課外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我們才會積極主動地去閱讀。我們渴望讀自己喜歡的書,其出發點主要是滿足自己的興趣需要。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應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知識面,增加閱讀量。讓學生明白我們不是為了完成某一個任務而去讀書,而是為了從書中獲取生活信息,滿足個人情趣。
二、擴大閱讀范圍,增加閱讀量
教育學家柳斌曾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生,是一個沒有發展的學生;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家庭,是一個平庸的家庭;一個不重視閱讀的學校,是一個乏味的應試的學校;一個不重視閱讀的民族,是一個沒有希望的民族。”對于大多數學生來說,要擴大閱讀范圍,增加閱讀量不是件容易的事。一是學生的課外閱讀書不多。很多學生的課外書籍大多是《如何寫高分作文》《小學生優秀作文選》《小學生同步作文》之類的作文輔導書,而這都是學生買來模仿寫作文用的。只有少數學生會主動要求買《十萬個為什么》《愛的教育》《伊索寓言》《成語故事》等書目,此外,還有一些卡通連環畫。二是課外閱讀的時間少。課堂上的閱讀時間肯定沒有,放學后不是被老師布置的家庭作業占去,就是由于處理不好學習、讀與玩的關系,白白浪費了時間。針對以上情況,我們應發動全班學生積極捐出自己的藏書,在班級設置圖書角,并由專人負責保管、借閱。其次,幫助學生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從有限的時間里擠出一些來供課外閱讀用。比如,每天中午從吃午飯到下午上課有一個半小時,我就讓學生每天中午抽出至少半小時的時間來讀課外書。這樣一來,既擴大了閱讀范圍,也保證了足夠的閱讀時間,增加了閱讀量。
三、比較閱讀,開闊視野
某一位著名教育家曾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發散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的一切。”從語文教學上看,比較法是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可忽視的一種方法。比較可以使學生在新知識與新知識之間實現學習過程的遷移,收到開闊視野、啟發思路的效果。在小學課本中,體裁相同而主題不同的文章或是主題相同而體裁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過比較閱讀來了解其內容,揣摩其技藝。學生在比較中學會辨別,在比較中抓住特點,在比較中培養了能力,可謂是收益頗多。
四、課內外結合,學會讀書方法
由于學生缺乏閱讀方法,盡管閱讀有一定的量,但是閱讀收效不大,不是讀了就忘了,就是讀后無所知,無所獲,或者是一知半解。該怎么辦呢?首先,閱讀前準備好《新華字典》和一個“摘錄本”,生字生詞查字典,好詞佳句摘錄下來,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牢記“大意——細節——重點”三部曲。一個階段后,就會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閱讀理解能力也大大提高。其次,課內外閱讀相結合。如學習《三顧茅廬》時,可讓學生去讀《三國演義》,學生自然就饒有興趣。如教學《林沖棒打洪教頭》后,學生就想從課外書籍中更全面地掌握課文內容。也可在上新課前去看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書籍,如在學習《騎牛比賽》前,讓學生們先從課外書籍中去查一查斗牛比賽的有關資料,這樣既激發了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又加深了學生對課內教學內容的理解。
五、采取多種形式,開展讀書活動
多開展一些讀書活動,例如“爭做讀書小博士”的主題讀書活動,看誰讀書多,比誰讀書好;“采蜜本”評比活動,呈現出“采蜜本”的多姿多彩;“讀經典的詩,做有根的人”經典詩文誦讀比賽……精心設計積極可行的讀書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讀書的樂趣,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文化底蘊,營造清風縷縷滿校園的書香氛圍。
所以只要我們在日常語文教學中,不失時機地、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朝著這個方向努力,既為學生以后的學習扎好了根,又能有效地提高我們教師的語文教育教學效果。只要學生的閱讀能力提高了,我們便不再會因為學生的閱讀能力低而絞盡腦汁,費盡心血。學生有了較強的閱讀能力,閱讀也就不再是語文教學中的攔路虎了。
(作者單位 黑龍江省大慶市世紀陽光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