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學目標】
1.整體感知課文,理解課文內容。
2.掌握本文人物描寫的語言和方法。
3.了解本文豐富的意蘊及主旨。
4.學習魯迅先生嚴于自省、知錯能改的精神。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聯系生活體驗,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理解課文主旨。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現代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樹人,字豫才,1918年5月首次以“魯迅”為筆名在《新青年》上發表我國第一篇現代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代表作有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說集《吶喊》、《徬徨》,本文選自散文詩集《野草》。
二、導入新課
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
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
每到春天,“天上風箏漸漸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不過,在魯迅先生眼里,故鄉的風箏卻成了他心中永遠的痛。今天,我們一同去傾聽魯迅先生的心靈訴說,讓我們走近文壇巨匠魯迅先生的兄弟之間,來了解一段關于風箏的故事。
三、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老師范讀課文,學生積累字詞。
2.檢查預習情況。
(1)學生聽寫詞語。
伶仃 虐殺 寬恕 驚惶 瑟縮
嫌惡 什物 恍然大悟 苦心孤詣
(2)學生給加點字注音。
3.朗讀課文,探究思考。課文圍繞風箏主要寫了哪兩件事?這兩件事相距二十多年,其間作者思想感情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產生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四、探究學習
1.學生朗讀第一自然段。提問:大家聽了第一段會產生什么疑問?
作者為什么看到北京上空的風箏感到“驚異”和“悲哀”?
2.有誰能給出答案?
因為故鄉放風箏是在陽光明媚的春二月,而北京卻在這樣寒冷的季節就放起了風箏,所以他感到“驚異”;感到“悲哀”是因為天上的風箏使他想起了“幼小時候對于精神的虐殺的一幕”。這“精神的虐殺”指的是什么?
弟弟瞞著我做風箏,被我發現,我憑著年長,力氣大,粗暴地撕毀踏扁弟弟做的風箏。
3.課文第幾段寫這件事?
第四段。
4.閱讀第四段,完成下表
5.找出描寫我粗暴拆毀弟弟風箏動作的詞語。
“折斷”、“擲”、“踏”,我是一個施虐者,這樣的動作細節描寫隱含對小弟的可憐、同情,也隱含著自責,那弟弟為何要偷偷地做風箏呢?
因為弟弟最喜歡風箏,但他自己買不起,我又不許放,所以只好偷偷地做。
6.請找出描寫弟弟對風箏入迷情狀的語句。
(1)他只得張著小嘴,呆看著空中出神,有時至于小半日。
(2)遠處的蟹風箏突然落下來,他驚呼。
(3)兩個瓦片風箏的纏繞解開了,他高興地跳躍。
通過對人物準確形象的動作、神態描寫,一個天真活潑十分喜愛風箏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
7.那“我”為什么不許弟弟放風箏?
因為我是向來不愛放風箏的,不但不愛,并且嫌惡它,因為我認為這是沒出息孩子所做的玩意,而弟弟對風箏的態度在我看來是笑柄,是可鄙的。
五、課堂小結
小兄弟“多病”、“瘦得不堪”,本應多到戶外去鍛煉身體,可“我”深受落后的封建思想的束縛,憑著是兄長,粗暴地拆毀了他苦心孤詣制作的風箏,同時受到傷害的也有一顆稚嫩的心。在這里,正常的天性,得不到發展,合理的愿望,無法實現,甚至付出代價,這就帶有濃厚的悲劇色彩了。
六、作業布置
自由朗讀課文,感受字里行間濃濃的手足親情。
第二課時
一、探究學習
1.那“我”是什么時候意識到少年時扯爛弟弟風箏的那一幕是對弟弟的“精神虐殺”?
是我“人到中年時偶爾看了一本外國的講論兒童的書,才知道,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
2.現代教育理論認為游戲可以開發兒童的潛能,增長兒童的智力,從弟弟糊的風箏來看,弟弟有哪些方面的潛能?
弟弟具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并且有較強的動手能力。弟弟當時“大概十歲內外”,就能親自動手糊風箏,說明他動手能力強;當時家鄉上空的風箏多是“淡墨色的蟹風箏,嫩藍色的蜈蚣風箏或寂寞的瓦片風箏,沒有風輪”,而弟弟做的卻是美麗的蝴蝶風箏,還有小風輪,說明他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3.當我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后,我是如何彌補自己曾經的過錯呢?
在弟弟面前承認自己少年時的糊涂。
4.面對哥哥的坦誠和懺悔,弟弟作何反應?
他驚異地笑著說:“有過這件事嗎?”對哥哥曾經無理的舉動,他已經“全然忘卻,毫無怨恨”。
5.弟弟什么也不記得了,說明弟弟并不認為自己被虐殺,課文第4段哪些地方體現了這一點?
小時候,弟弟在哥哥的影響下,也認為放風箏是件沒出息的事,雖然自己喜歡風箏,但也只能偷偷地做,被哥哥發現后,他“驚惶”,直到最后哥哥踏扁自己的風箏,沒有絲毫的爭辯和反抗,認為哥哥的虐殺是合情合理的。
6.弟弟“全然忘卻,毫無怨恨”,為什么我的心還是沉重的?
作者感嘆被虐殺者的健忘和毫不抗爭,在他看來,這正是虐殺者肆意妄為的原因,所以感到悲哀、沉重。這里不僅是抒發個人的怨恨,更是對普遍的精神麻木狀態的憂慮和痛惜。
二、理解首尾的寫景和我的感受
景物:肅殺、寒威。感受:悲哀。
1.劃出描寫故鄉風箏時節“春光明媚”的句子,說說作者為什么把往事的回憶放在這樣的畫面中展開。
在“春光明媚”的畫面里展開對往事的回憶,使現實中嚴冬的“寒威’與回想中春日的“溫和”互相映襯,透露出作者不滿黑暗現實,向往光明天地的心情。
2.課文有好幾處寫到“悲哀”,請找出來品讀一下。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人沖突的深處,往往包含著深刻的社會和時代內容,個人的悲哀緣于時代的悲哀。本文寫于1925年,其時北京仍處于北洋軍閥統治之下,封建禮教依然束縛和毒害著人們。
3.首尾兩次描寫肅殺的冬景,既是寫實,又是虛寫,是當時黑暗社會現實的象征,空中浮動的風箏既是故鄉春天的象征,更是美好理想的象征。
三、概括主題
本文通過敘述“我”撕毀弟弟風箏和“我”欲補過而不能的經過,表現了兄弟間濃濃的手足親情,批判了封建教育思想,封建禮教對兒童的毒害,表達了對美好生活和理想的向往與追求。
一篇短小的散文,將深厚的親情與嚴肅的自我解剖融為一體,將自我批判與社會批判加以結合,體現了含蓄深沉的立意美。
四、體驗深思
1.學生閱讀課文,討論交流。對待二十多年前的過錯,魯迅先生的心情如此沉重,你從他身上學到了哪些精神呢?
嚴于自省,知錯就改。
2.“游戲是兒童最正當的行為,玩具是兒童的天使”,可在現實生活中,爸爸媽媽和老師卻不準我們上網吧玩游戲,難道他們也是在對我們進行精神虐殺嗎?
五、課堂總結
一出風箏事件,牽動千千萬萬讀者的心,兄長嚴于自責,小弟全無怨恨,這兄弟間的情誼因風箏事件而顯得更美更和諧,文章不僅揭示了傳統觀念對兒童的毒害,也讓我們深深地感受到自由的可貴,愿同學們都能擁有自己自由、快樂發展的天地。
六、布置作業
在你與家人相處的過程中,有沒有因為一件東西而產生矛盾呢?請將矛盾發生的過程和感受記錄下來。
(作者單位 湖南省衡陽縣金蘭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