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場,是認識和處理問題時所抱的態度和所處的地位。即你是為誰的。不同的立場,表明了不同的態度,影響著甚至決定著處理事物的方式和結局。毋庸置疑,教學是為了兒童的,我們語文教學的立場也應是兒童立場。
可是,縱觀我們的語文課堂,仍然有許多教師以慣有的思維,從自己的立場出發,以自己的興趣代替兒童的興趣,最終以犧牲兒童為代價實現自己預定的教學目標。
一、預設無視兒童的需求
【案例一】
這是三年級《微笑著承受一切》第一課時詞語教學中的一個片段:
教師出示小黑板,上面有這么些詞語:體操選手 國際 馬箱 詢問 失聲痛哭 固定套 治療 承受 配合 毅力 癱瘓 氣喘吁吁 大汗淋漓(生字帶有拼音)。
教師先指名一生讀,然后擦去拼音,再讓學生開火車讀,齊讀,接著指名說說“失聲痛哭”、“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的意思,孩子們發言倒是很熱烈,但基本上都是直接讀一下字典上的解釋,教師很滿意孩子們準確無誤的回答,一一予以表揚。
反思這一案例,從教師的教學行為我們不難看出,這一板塊的教學目標是正確認讀這些詞語,理解“失聲痛哭”、“氣喘吁吁”、“大汗淋漓”的意思。我們就看理解詞語這一塊,教師的預設基于兒童的需求了嗎?這些詞中哪些詞孩子們理解起來有困難呢?是不是僅僅是這三個詞呢?這三個詞僅僅是讀一讀字典上的解釋就能理解的嗎?
其實,二年級時學習《小鷹學飛》一文,“氣喘吁吁”就是理解的重點,“累得上氣不接下氣”這層意思對于三年級的孩子來說,應該不困難。所以這兩個詞的理解,我們應是在精讀課文時,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從桑蘭做一些簡單得不能再簡單的動作就“氣喘吁吁”、“大汗淋漓”來感受桑蘭傷勢的嚴重及她決不向傷痛屈服的堅強意志。再者,從孩子們的角度考慮,像“馬箱”、“固定套”這樣的專用名詞,學生是不太了解的,我們應通過出示圖片等方式讓學生對其有所了解。
二、教師缺失童心
【案例二】
這是三年級《雪兒》第二課時中的一個片段:
教師先讓學生齊讀課文中的這樣一句話:從此,我天天和雪兒一起到陽臺上去看藍天,去看藍天上那飄飄悠悠的白云……然后提問:“此時作者心里會怎么想呢?”
生1:藍天真美啊!
師:恩,不錯!還有嗎?
生2:希望雪兒能像白云一樣自由。
師:你說得真好,這是對雪兒美好的祝愿!
生3:雪兒看到藍天白云,心情應該會好點吧!
師:雪兒是一只鴿子,它有思想嗎?應該是“你”的心情會好點吧!
生3愣了一下,然后點點頭,怏怏地坐了下去。
有人說:童心是兒童發展的密碼。童心意味著獨特的思維,兒童總是以他的眼睛看世界,他們有他們的觀察方式、解釋方式和表達方式。
本案例中,孩子說:“雪兒看到藍天白云,心情應該會好點吧!”這不正體現了孩子看“世界”的獨特方式嗎?這個學生能這樣說,正是基于他對雪兒的關心,他真正走入了文本,與文中的雪兒心靈相融,走進雪兒的內心世界。這是一個多么善解人意的孩子啊!可教師卻用“雪兒是一只鴿子,它沒有思想。”這樣成人化的思維輕慢了、忽略了、擠壓了孩子的童心。這不能不說是教育的缺失和遺憾!
那么,兒童立場上的教師角色應該怎樣定位呢?著名的特級教師李吉林作了最簡潔和鮮明的回答:我,一個長大的兒童。“長大的兒童”是提醒我們,教師要保持一顆童心,隨著兒童一起“長大”,與兒童分享“長大”的快樂。可以說,“長大的兒童”是對教師在兒童立場上角色、作用最生動最準確的定位。
三、課堂缺乏童趣
【案例三】
這是一節低年級的識字課,教師在指導學生寫“燕”字時是這樣做的:
師:請小朋友們觀察一下,這個字應該怎樣記?
生:上面一個草字頭加一橫,中間一個北字夾個口,下面還有四個點。
師:小朋友觀察得真仔細。我們一起來說一遍:燕子的燕,上面一個草字頭加一橫,中間一個北字夾個口,下面還有四個點。
生跟著老師一起說了一遍。
師:小朋友們數一數,這個“燕”字一共有多少筆?
生數了數,回答:“一共有16筆。”然后教師就帶領學生一筆一畫地描紅。
漢字是一種抽象的符號,當它僅作為符號單獨存在時,它對學生是沒有意義的,而沒有意義的識記又是非常困難的。可見,如果我們的課堂能變“單調乏味、機械枯燥”為“情趣盎然、激情飛揚”,那么我們的孩子一定會愛上識字、愛上語文。
“燕”這個字筆畫較多,比較難記,本案例中所用的識記方法——分析各部件,數數筆畫,顯得有些單調。是否可以充分利用插圖,先讓孩子們觀察可愛的小燕子,使他們感知“燕”的外形,如,頭部、身體、翅膀、尾巴;然后出示“燕”字的篆體,引導孩子對照實物圖,明白篆體“燕”字的某些部位的演變由來;最后,再出示楷體的“燕”字,讓孩子們觀察、理解,“燕”字的上部分就是燕子的頭部,中間部分的“口”是燕子的身體,被分開列在口字兩旁的“北”是燕子的翅膀,四點底是燕子的尾巴。這樣的課堂充滿童趣,孩子們也學得興致盎然、扎實有效。我想,以后孩子們每次看到小燕子,就很容易聯想起“燕”字的寫法。
兒童立場是新基礎教育的核心理念,它鮮明地揭示了教育的根本命題,直抵教育的主旨。它啟示我們:一切教育都應基于兒童的實際需求,教師要保持一顆童心,更好地理解兒童、發現兒童,打造充滿童趣的課堂,從而更好地開發兒童、引領兒童、發展兒童。
(作者單位 江蘇省常州市新北區萬綏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