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背景分析
1.教學內容
小學數學分數乘法教學,這部分內容的學習是在已學的整數乘法的意義和分數加法計算的基礎上進行的。讓學生繼續鞏固理解分數乘法的意義,理解分數乘以分數和意義,掌握其計算法則,能夠比較熟練地進行計算,利用整體展示,使學生找出知識的規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
2.整合思路
引導學生用數一數、加法計算、乘法計算三種方式來解決問題。在交流的過程中,讓學生體會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和整數乘法的意義相同,都是求幾個相同加數的和的簡便運算。
3.教材簡析
為了促進學生更好地探索和理解分數運算的意義,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折一折、涂一涂等活動,把圖形語言作為理解的基礎。實際上,教材非常重視文字語言、圖形語言和符號語言的結合,三者相輔相成,從多種角度為學生理解問題、解決問題提供了可能。
4.教學重點
學生能夠熟練地計算整數乘以分數,會用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法則正確地進行計算。
5.教學難點
分析和解決分數乘整數的實際問題。
二、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結合具體情境,進一步探索并理解分數乘整數的意義,并能正確計算。
2.能力目標
能解決簡單的分數乘整數的實際問題。
3.情感目標
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三、教學流程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多媒體課件出示一條圍巾)親愛的同學們,天氣變涼了,我想織一條圍巾。但我每小時只能織5厘米。根據這個已知條件,你能提出怎樣的數學問題呢?
(學生馬上回想到可能提出的是整數或分數的問題等等)
師:同學們已經提了這么多的問題。那么老師兩小時能織多少厘米呢?
生:(不約而同的)×2
這個算式表示的是什么意義?你是怎樣思考的?為什么會用乘法計算?
此時引導學生說出整數乘法的意義以及與數量的關系:(板書)工作效率×工作時間=工作總量
2.提出問題,推進新課
(1)引出課題
師:2小時織多少米?誰能列出算式來解決這個實際問題呢?
師:我們從前面分析過的數量關系的角度來理解,今天學習的就是這樣的乘法算式。(板書:“一個數乘分數”)
(2)研究分數乘法的意義
①初步感知
(對于學生回答總比較貼切的教師應該給予充分的肯定與表揚)
師:看來大家對這個算式都有自己的理解。那這個算式到底表示什么意義呢?
(小組討論合作時教師巡視,并適當予以恰當的指導。)
請折法不同的學生來進行展示與交流,加深學生對這個過程的印象,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
教師根據學生的方法以課件演示,進一步讓學生加深印象,雖然折紙的方法有很多,但每一種方法都是正確的。
②進一步對其理解
③拓展延伸
④歸納總結
引導學生總結,分數乘分數的意義:一個數和分數相乘,我們可以把它看作是求這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
(3)探究計算的方法
幾分之一乘幾分之一的算法
大家一起猜測結果。
師:我們猜測的結果到底對不對呢?能想個辦法來驗證一下嗎?
(學生進行操作來驗證。然后全班集體交流。)學生可能出現的方法有:
方法一:用分數的意義來解釋
把單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并把這1份又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1”平均分成了2×4=8份,取其中的1份,所以正確。
重點請同學談一談8是如何得到的。
方法二:化小數驗證
方法三:畫圖或折紙
小結:從大家的思考交流中我們可以看出: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1份,再把這1份又平均分成4份,也就是把“1”平均分成了2×4=8份,取了1份,所以是■(邊說邊板書)。
現在來觀察這個等式左右兩邊的分子、分母是什么關系?你能發現什么問題?
(學生在觀察等式從左邊到右邊的變化時,發現右邊積的分母正好是左邊兩個因數分母的乘積,而積的分子正好是兩個因數中分子的積。學生通過猜想:發現這可能是計算分數除法的方法。)
教師總結:我們從這個例子中推想出來的結論,是否適用于其他這種情況呢?這時可稱之為猜想。想證明猜想是否正確,還需要我們進行進一步驗證。
四、教學反思
本課在教學了分數乘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學生已經掌握了分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本課重點就是根據分數乘法的意義,理解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應用題的數量關系。課堂中也重點訓練了學生概括等量關系式的能力,為以后的分數乘除法應用題打下了基礎。學生學習分數乘法,個別學生對分數乘法計算還不是很熟練,在今后的學習中,我們仍應繼續提高計算能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淮安市洪澤縣高良澗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