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根離地面沙坑有半米高的鋼索,緊繃相距約30米的兩根鐵柱之間,鐵柱上面還平行地拉著一根鋼絲,鋼絲上每隔30公分垂吊著鐵環,鐵環離鋼索1米多高,學生雙手可以拽住鐵環,在鋼索上從這根鐵柱走到那根鐵柱,中途不得掉下沙坑,這是一個訓練學生勇氣膽量的科目。
鹽城市未成年人素質教育基地的排長向學生們講清了規則,學生依次排好隊,站到了鐵柱前。前面幾位膽大的女生走過去了,輪到了老大難膽小的孟強宇,他顫顫巍巍地爬上鐵索,雙手緊抱著鐵柱,望著這懸空的鋼索,站了一會兒,便想轉身下去。在旁邊保護學生的我看到了,迅速意識到要抓住這次教育鼓勵的契機。
“孟強宇,怎么啦?”我趕忙喊住他。
“我害怕,不敢過去。”
“你看到前面的女生都過去了嗎?”
“看到了。”
“連女生都過去了,你一個男子漢,怎么能過不去?”
其實我是知道的,在男女生的各項能力中,男生的平衡能力遠不及女生,體操比賽項目中,女子有平衡木,男子沒有。但在當時的情況下,我也只有用男孩子好在女生面前愛逞強的特點,阻止他回頭的想法,如果我不用激將法,及時阻止他回頭,就會失去這次鍛煉膽量的機會,今后更加沒有挑戰困難的勇氣,變得膽小懦弱,這對孟強宇一生的成長是不利的。
“那我試試吧。”他前腳一踏向前面的鋼索又收了回去,“我還是回頭。”
“你今天就是爬,也得給我爬過去”邊說邊半強迫式地把他往鋼索上攙。
他站上了鋼索,雙腿不停地抖晃,雙手死死地抓住鐵環,整個臉部都變了形:瞪大的雙眼充滿著恐懼,仿佛走向的是鬼門關,咬緊著牙關好使出全身的力氣,紅撲撲的臉變白了,正緊張地一步一步地小心翼翼地挪動著。“好樣的,孟強宇,開頭走得很好。”他此刻需要的就是鼓勵,“后面你一定能行。”
盡管走的過程磕磕絆絆,最終他還是憑借著我們的鼓勵,憑借自己堅定的信念,完成了這次鋼索之旅,我的鼓勵取得了效果。
看著孟強宇欣喜若狂的身影,我想,在整個事情中,我用敏銳的觀察力抓住了教育的最佳機會,捕捉到孟強宇身上瞬間閃現的需要鼓勵的點,點燃了他心靈的火花,促使他內心發生變化,使之迅速轉變錯誤的思想。鼓起了走下去的勇氣,樹立了戰勝膽怯的信心,戰勝了困難。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不止一次地說,孩子對周圍事物的冷淡態度是可怕的。我認為,無論哪個孩子,他的內心世界絕不會是一色的冰天雪地,總會有星星點點的火花可以捕捉,點燃這些火花,便可融化這冰雪世界,煥發起孩子戰勝困難的勇氣。善于抓住教育孩子的契機就是所有老師工作的技巧和藝術,也是關愛孩子的具體體現,這是真正的大愛。
在集體生活的大環境中,隨時隨地都有可能發生這樣或那樣看似平凡的小事情。在這些紛繁復雜的小事中,蘊藏著大量的具有教育意義的育人素材和機會。在工作的過程中我們要善于抓住時機、并且去創造時機,把這些素材和機會有目的地選擇、決斷,隨機應變地加以利用,把這些素材和機會變成教育契機。工作中,抓住稍縱即逝的教育契機,發展加深與學生的情感交流,重視情感教育,以愛感人,以情動人,使學生受到激勵、不斷進步。讓這些教育契機為我們的社會培養更多的有用之才。
抓教育契機是一種教育技巧,既要機敏,又要有耐心。每個孩子存在的問題,老師要做到心中有數,不能著急,也不能不管,要耐心等待時機,一旦時機到來,一定牢牢抓住,不要輕易放過。抓住最佳機會進行教育,對受教育者一定有更大的促動,對其心靈的震撼是巨大的,教育的效果也會是事半功倍,可能由此發生根本性改變。
教育契機是指對學生進行某種教育或解決某一個問題時的最佳時機。它是在教學實踐中自然涌現出來的或是有意創設的某種事件或情境。什么是對學生的最佳教育契機?指的是最能觸動他們思想深處的一個事件、一次對話、一個行動甚至是一個表情,蘊含在其中的那稍縱即逝的時刻,就是最佳的教育契機。那么,在平時的工作中如何抓住教育契機呢?我認為一個教育工作者,要做一個有強烈責任心的人,做一個有心人,這樣,他就會發現處處都有教育契機,并且會去發揮每個契機的最大教育價值。當然,許多的教育契機的出現是不規則的,往往是稍縱即逝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善于敏銳地去識別,及時捕捉并加以利用。
(作者單位 江蘇省鹽城市毓龍路實驗學校小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