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意味著清新、芬芳;綠色,象征著生機、繁茂;綠色,充滿著希望和永恒。綠色的數學課堂,是自然、純樸、不經刻意雕琢的,或許有些小小的遺憾,或許有些不完美,有爭論、有失誤,但追求的是真實、有效的教學。
華東師大課程研究中心吳剛平教授說過:“真實的教學情景是具體的、動態生成的和不確定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才能呈現出來,不是為了觀賞?!本G色的數學課堂應該面對學生真實的認知起點,展現學生真實的學習過程,讓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獲、有所發展。
一、激趣——變“假興趣”為“真喜歡”
鏡頭一:“小白兔碰到了困難,你們愿意幫助它嗎?”下面學生面無表情地齊聲回答:“愿意?!?/p>
鏡頭二:“現在我們分組活動,大家加油,為自己的小組奪取智慧星?!?/p>
鏡頭三:教學“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認識”后,教師設計了一個情境,讓學生根據給出的條件猜測藏在小動物身后的圖形,由于猜對的學生就可以得到那些制作精美、活潑可愛的卡通動物卡片,教室里頓時炸開了鍋,場面非常熱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于是乎,我們苦心創設一個個情境,組織一次又一次比賽,運用一系列競爭、激勵手段。表面上看,學生的學習興趣被調動起來了。但他們的興趣是在數學知識本身嗎?我認為,他們的興趣更多的是對激勵手段的喜愛,是表揚后的驕傲自豪,是獲得物質獎勵的興奮,這種興趣是建立在某種利益基礎之上的,是一種低層次、短期的興趣。真正的興趣應該是發自內心的,出于對數學知識本身的喜歡和愛好。因此,課堂上,我們創設的情境應有數學味,利用數學知識本身來吸引學生,引導他們用數學的眼光看待周圍的事物,用數學的頭腦思考周圍的問題。
比如,有位教師在教學“確定位置”一課時,課始以“找座位”拉開序幕,學生按照老師給出的座位卡(第×組第×個)尋找自己的新座位。在尋找的過程中,學生認識到憑借“第×組第×個”這樣的方式就可以確定位置,初步感受到坐標思想;然后,學生又發現了問題:有三個學生無法找到座位,他們的座位卡有的沒有寫清第幾組,有的沒有寫清第幾個,還有的第幾組第幾個都沒有寫清,從而加深了對坐標思想的感性認識;接下來的設計就更高明了:在全班學生大都已經坐好的情況下,學生1的座位卡是第4組第×個,而第四組只有第3個座位是空著的,討論是否可以確定他的座位就是第4組第3個,這一環節又教會了學生運用數學知識靈活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個活動可謂動腦、實用更有趣。
二、分組——變“講形式”為“求實質”
鏡頭一:教學“圓的周長”,在教學完圓的周長的概念后,組織小組合作研究圓的周長和什么有關?如何測量或計算圓的周長?你能想出一個簡便的計算方法嗎?一連串的問題迎面而來,學生開始埋頭苦干,教師則呆在一邊,等待學生的研究成果。
鏡頭二:教學“雞兔同籠”最后設計了一個小組合作活動,每4人一小組得到一個信封,內裝1角或1元硬幣共7枚,信封上寫出總金額,每組人員想辦法得出1角和1元的硬幣各幾枚。教師宣布開始后,學生各自為營,各尋各的答案。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和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
小組合作學習作為一種被倡導的學習方式,已成共識,但在實際操作中容易流于形式,追求一種場面的熱鬧,不求實質,使得小組合作學習失去了原有的意義。事實上,小組合作學習不是每節課都要用,而是要選擇適當的時機、適合的教材、適宜的環節,要明確小組合作的目的,考慮好分組的標準和具體的學習內容,弄清哪些問題是學生能夠解決的,哪些問題可能會有難度。同時,小組合作學習要充分發揮組內優勢,組內成員全體參與,不能使“優等生”唱獨角戲,“學困生”坐冷板凳、充當旁聽者的角色。教師不是旁觀者,要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動態,學習的過程往往比結果更加精彩,其中會閃現學生智慧的火花、創新的種子,有待教師去發現;學生之間有差距,學習中會碰到許多問題和困難,需要教師及時去發現,幫助、引導他們解決,教師是參與者、解惑者。小組合作學習更需要教師的引領,而且師生之間的感情就是在這種互相交流、互相討論、互相提高的氛圍中培養起來的,是一種真正意義上的師生對話。
三、交流——變“報答案”為“共商討”
鏡頭:教學“三角形的認識”,教師以圖形分類導入,要求學生將許多平面圖形(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分成兩類,操作完后交流匯報。
學生1:“按有直角的和沒直角的可以分……”
他的話還沒說完,就被教師打斷了。因為不是預想的答案,教師似乎有點失望,讓他坐下再想想。
學生2:“我是按邊的條數分成三條邊的叫三角形,四條邊的……”
教師的喜悅溢于言表:“你真聰明!和老師想的一樣。”
學生的交流匯報是自己學習成果的展示,是自己學習狀態最真實的寫照,都值得肯定和表揚,錯也是正常和不可避免的,不能因為和想要的標準答案之間存在差距就矢口否定。況且,教師所否認的也并不一定是錯的。學生匯報的是經過自己的努力探究得到的成果,它可能有一定的不成熟、不完善,甚至是不正確,但那是學生們的學習成果,我們應該仔細聆聽,尊重學生們的學習果實,這其中有他們的想法,有他們的思考,有他們的付出,有他們的智慧,有他們的探索精神,說不定綻放著他們的獨特見解和創新火花,我們應該認真對待,和學生共同分享成果,共同修正錯誤,共同進步,共同提高。
四、游戲——變“圖熱鬧”為“真益智”
鏡頭一:教學“10的分與合”,課尾設計了一個游戲環節,班級中每人發到一張卡片,找到和卡片上的數加起來是10的卡片持有者,通過一道門(由2名學生搭成),并大聲地說:我是3(學生a),我是7(學生b),3和7是朋友(a和b)。全班四十幾人兩兩搭配,游戲歷時十幾分鐘。
鏡頭二:教學“6的乘法口訣”,也有一個游戲環節,一名學生拿著寫有一句口訣的卡片,下面學生說出兩個乘法算式,并說兩人是好朋友。
這兩個游戲設計,確實調動了課堂氣氛,學生的參與面廣,在輕松愉快的狀態下鞏固了所學內容。但細細想來,鞏固這樣一個并不很難的知識點用得著花十幾分鐘的時間嗎?設計游戲要考慮付出和收獲之間的關系,如能設計出真正益智又讓學生輕松的游戲環節就兩全其美了。
我在教學“可能性”時,全課重點讓學生體驗隨機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及區別可能性的大小。在全課結束前也有一個游戲環節,出示三個口袋并在各自口袋上標出不同要求:從口袋1中任意摸一個,一定要是紅色;從口袋2中任意摸一個,可能是紅色,也可能是黃色,但紅色的可能性要大;從口袋3中任意摸一個,可能是紅色,可能是黃色,也可能是藍色。學生手中有代表不同顏色球的圓片,教師講清要求后,學生自由把自己的圓片貼在不同的口袋里。整個游戲人人參與,而且必須動腦,游戲的高潮出現在最后貼的幾個人,他們得考慮自己圓片的貼法會影響整個結果,臺上臺下互相幫助,在鞏固知識的同時,促進了全班的團隊合作。
五、人文——變“講教條”為“悟真諦”
鏡頭一:教學“時分的認識”,在最后小結時,教師一帶而過:“時間是很寶貴的,希望大家珍惜時間?!?/p>
鏡頭二:“小數四則混合運算”作業評講時,教師發現作業的正確率較低,其中絕大多數是由于粗心而算錯,真正不懂算法出錯的并不多。于是教室里一次又一次響起教師語重心長的話語:“計算要細心,做完了要認真檢查……”
教學永遠是教育。我們要關注學生數學學習與社會生活的聯系,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生活,運用課程中編排帶有人文價值的內容,從中發掘德育內容教育學生,但這種教育不應該是停于表面的、教條式的??陬^說要珍惜時間,要細心驗算,并不能打動學生的內心,起到真正的教育效果。所以,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應適時利用教材本身的德育素材讓學生親身體驗其意義,把握其內涵,領悟其真諦。
比如,教學“時分的認識”過程中,可以給學生1分鐘時間,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或寫字,或畫畫,或跳繩,或拍皮球;再收集現實生活中1分鐘可以做的事情,如生產流水線上1分鐘可以生產多少臺機器,織布廠1分鐘可以織多長的布……當這種真實的事例、明確的數據展現在學生眼前時,學生就能從中領悟到時間的珍貴,能在這種潤物無聲、不經刻意雕琢和自然的狀態中感悟其真正的價值。
有時,教材本身沒什么素材可供挖掘,但課堂是動態生成的,這就需要教師及時地把握好機會,或是優秀生一次小小的失誤,或是“差生”一次回答的正確,或是一次小小的意外,都可以是我們教育的素材,這樣的課堂也會充滿人文色彩。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六合區新篁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