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社會節奏加快,很多家長忙于工作,對孩子疏于管教,加上孩子嬌生慣養,導致一部分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表現為做作業拖拉、懶散、甚至干脆不做。作為教師,要分析孩子的具體情況,把握孩子的心理特點,矯正懶散型學生要有耐心,點撥貪玩型學生要有慧心,幫助自卑型學生要有愛心,運用恰當的心理輔導策略,一定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每一個學生發揮潛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關鍵詞:理性情緒療法;陽性強化法;積極的心理暗示
現代社會節奏加快,很多家長忙于工作,對孩子疏于管教,加上孩子嬌生慣養,是家中的“小公主”“小皇帝”,導致一部分學生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表現為做作業拖拉、懶散、甚至干脆不做。教師可謂招數使盡:罰寫、放學后留下來補作業、寫檢查、結成幫扶對子……但都不奏效,學生依然“濤聲依舊”。造成學生不做作業的原因錯綜復雜,作為教師,要分析孩子的具體情況,把握孩子的心理特點,對癥下藥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矯正懶散型學生要有耐心
學生的懶散大多跟父母的教育方式有關。如果不及時克服,勢必會嚴重制約學生自立意識的形成,不利于完善他們的人格。
對于這類學生,教師要有耐心,從培養學生的自立意識入手,讓學生相信通過自己的努力能處理生活和學習的問題,并創設機會讓學生獨立解決問題,增強他們的自立、自理能力。這類學生一般是慢性子,做作業時不能全神貫注。而注意力是打開心靈的門戶,集中注意力對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二、點撥貪玩型學生要有慧心
貪玩型的學生愛玩好動,學習上缺乏主動性,自制力較差,不能正確認識學習的目的,對學習缺乏興趣。假如教師一味地說教,強制性地約束、管理,只能使他們產生逆反心理,教師吃力不討好,造成師生關系緊張,收效甚微。所以,對于這類學生,教師要有一顆慧心,尊重孩子們的個性特點,尊重教育的規律,采用激勵措施,將大目標——“按時完成各項作業”分解成小目標——“上課認真聽講”“積極回答問題”“完成課堂作業”“完成必做的題目”等,用欣賞的眼光去發現孩子們的優點,及時肯定孩子們的點滴進步,從而糾正不良的學習態度和學習習慣。
三、幫助自卑型學生要有愛心
自卑是個體自我意識偏離后所產生的情緒體驗以及在這種情緒支配下擔心失去他人尊重的心理狀態。自卑型的學生往往自我評價較低,性格內向、敏感,易受挫折,長期下去會影響其人格的完善。
張×,外來務工子女,第一次看見她的作業,我就知道她成績很差,歪歪扭扭的字很多是自己造的字,錯別字很多;上課時,從來不舉手發言,若讓她發言,聲音很低,滿臉通紅;跟她講話,她總是支支吾吾,或是不作聲。由于基礎較差,作業經常不交,她考試成績總是在及格線上徘徊。
其實,教育就是要讓每一個孩子“抬起頭來走路”,而不能僅僅關注孩子的成績,應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對待自卑感較重的學生,愛心是教育的基礎,應用寬容的態度對待孩子的錯誤,進行心與心的溝通。
在輔導中,我讓她說自己的優點時,她搖搖頭。我幫她總結了一下,如,做事認真、勞動積極、心地善良、講文明、守紀律、對人真誠等,這時,我看見她不好意思地笑了,還有點不自在。
我讓她運用積極的心理暗示,要用一種自信的態度面對學習與生活,每天早起或遇到困難的時候對自己說“我能行”,肯定她的點滴進步,讓她在自我鼓勵中汲取進步的力量。在班上,我還讓其他同學幫助她,真誠地鼓勵她。
以后的課堂上,簡單的問題,我總是讓她回答,回答對了,便讓全班同學給予她掌聲。漸漸地,我發現她有所變化,作業的字跡變工整了,作業也能及時上交了。
大教育家孔子幾千年前就告誡我們要“因材施教”,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個體。對待不做作業的學生若一味地指責、懲罰,只會造成師生關系的緊張,形成隔閡。教育就是以愛心為基礎,耐心、細心地引導學生,用一顆慧心創造適合孩子們的教育。
在教育中,只要我們有愛心、耐心、寬容心、恒心,把握學生的心理特點,并運用恰當的心理輔導策略,一定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使每一個學生發揮潛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作者單位 江蘇省丹陽市實驗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