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改的浪潮越來越高,評價的激勵性作用也越來越受到老師們的重視,大家逐步認識到評價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評判和鑒定教與學的效果,并不是對學生的學習下一個終結性的結論,而是促進學生的學習與發展;評價的內容主要不是學生最后達到的水平,而是學生的進步情況。教師應該通過評價,讓學生了解自己的進步和不足,在此基礎上提出建議,使學生明確將來繼續努力的方向。
經過一個多學期的嘗試,過程性評價的激勵性和長效性使我深深體會到:善用過程性評價,能使語文教學之舟順利遠航。
一、小小符號作用大
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日記和習作的批閱是項耗時費力的大工程。除去跟隨教材的習作需要詳批,對于學生日記及平時的練筆來說,和“+”號就要發揮大作用了。我的做法是:根據整體印象將學生習作分為A、B兩個等級,使用標出精彩句子,再根據精彩句子的多少分別添加“+”號。這樣,就會出現“A+”“A++”等總評。學生如果重新修改了習作,則在原來的基礎上繼續添加“+”號。
在孩子的心靈深處,都有一塊純潔向上的田地,小小的“+”號,像一面高揚的紅旗,引領學生攀登寫作的高峰。
在小組積分的時候,也可以發揮“+”號的作用。例如,第一組和第二組都展示朗讀,第一組的代表朗讀出色,得了10分;第二組的代表不小心讀錯了一兩處,得了8分。如果分數只是一個結論性評價,此時學生上課伊始就迎頭挨了一棒,心情就會糾結在“今天我不行,沒比過別人,給小組丟臉了”的消極情緒中。此時,“+”號就可以發揮作用,如果這時第二組的其他同學主動更正了錯誤,教師就可以在8分的后面注明+2。
小小加號給學生提供了修正的機會,使他們不會因為一個暫時比較低的結論性分數而垂頭喪氣。
二、形近字組詞效果佳
在學生的語文作業及習作中,經常會出現錯別字,以前我的做法是指出錯字,學生訂正,但是總覺得收效不大。后來我改變了形式,發現作業及習作中的錯字后,在原處標出,并在作業末尾以形近字組詞的形式出現。
例如,有位學生的日記中把“穩穩當當”誤寫成“癮癮當當”,我除了在原文標出錯字外,在末尾會補充“穩( ) 隱( ) 癮( )”,這樣,學生會通過查字典或詢問他人,給這幾個字組詞,經過比較加深了印象,自然而然就掌握了這個字。
三、錄音、錄像當評委
語文教學中,提高語文素養的關鍵是培養語感,而語感的培養與朗讀又密切相關。古語云:書讀百遍,其義自現。朗讀的過程,也是對文章意義、主旨的體味過程,學生在朗讀的同時也就提高了對文章的理解能力。但是朗讀作業的完成效果卻總是差強人意。尤其是我們農村的學生,家長外出打工的較多,留守家中的爺爺奶奶僅能照顧孩子的日常生活。
以前我采取過家長簽字的方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是也總有家長抱怨。怎么從學生和教師自身尋找解決的辦法呢?我想到了錄音設備的利用,條件好些的、重視孩子的,我建議他們用復讀機等錄音設備讓孩子自讀自錄;條件一般的孩子也不用攀比,每家都有手機,利用手機的錄音功能也可以做到,錄完之后再跟課文自我對照。
在學校里,上語文課前,我們會有幾個學生朗讀課外文章,我也會利用手機的錄音功能給他們錄音。當學生聽到自己的朗讀錄音時,出色的會興趣盎然,磕磕絆絆的會不好意思,他們會繼續努力。
四、評價量規來說話
在語文教學中,學習一個單元到底應該做些什么,學生往往不清楚,僅僅是跟著老師一課一課地往下學。讓學生有明確的學習目標,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一條途徑。
上學期后期,我嘗試著編寫簡單的單元學習效果評價量規,在每個單元學習之前發到學生手中,使學生明確學習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