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前,我國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只有實現農業機械化才能實現農業現代化。
3月8日上午,農業部農機化管理司司長宗錦耀在河南許昌召開的“全國農機化科技創新與推廣行動座談會”上宣布,“全國農機化科技創新與推廣行動”正式啟動。來自全國各地農機方面的領導、專家匯聚一堂,共議我國農業機械的創新和推廣。
致力于科技創新
我國歷來高度重視農業科技和農業機械化發展。毛澤東同志早就指出:“農業的根本出路在于機械化。”黨的十七屆三中全會強調:“農業發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進步。”
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鎖定農業科技,作為農業現代化物質基礎的農業機械,在我國農業發展的重要歷史節點上,自然要扮演起重要的角色。在“全國農機化科技創新與推廣行動方案”中,“建設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現代農業;加強農機與農藝融合、農機化與信息化融合;促進農業技術集成化、勞動過程機械化和生產經營信息化,增強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提高土地產出率、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全面提升科技支撐和服務能力,促進農業機械化又好又快發展”等,成了農機化科技創新和推廣的總體思路。
宗錦耀說,農業科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支撐,是突破資源環境約束的必然選擇,是加快現代農業建設的決定力量,要堅持增產增效并重、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融合,要加快農業機械化,并積極探索農業全程機械化生產模式。這些精辟論斷為我國農業科技進步和農業機械化發展指明了方向,明確了任務,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毋庸置疑,在全國組織實施農機化科技創新與推廣行動,是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和農業部開展全國農業科技促進年活動的重要舉措,也是我國農機化科技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事。
宗錦耀強調,當前,我國正處在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關鍵時期,只有實現農業機械化才能實現農業現代化,只有培育以農機手為主體的新型職業農民,才能解決好勞動力結構性短缺的矛盾,解決好誰來種地的問題;只有依靠以生物技術和農機化技術為主導的多種技術集成化的農業科技進步才能解決好怎么種好地的問題。
據了解,今年全國農機化科技創新與推廣行動,將圍繞科技創新、農機農藝融合示范和農機化先進技術推廣三方面進行。其中在科技創新方面將投入1.3億多元,陸續啟動華北棉區棉花全程機械化關鍵技術及農藝技術研究與示范、植保機械關鍵技術優化提升與集成示范、水稻機械化精準種植模式與關鍵技術集成示范等8個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
與保護性耕作并駕齊驅
與“全國農機化科技創新與推廣行動”同時在許昌進行的還有“春耕生產和保護性耕作機具現場演示活動”。保護性耕作技術是對農田實行免耕、少耕,盡可能減少土壤耕作(只要能保證種子發芽即可),并用作物秸稈、殘茬覆蓋地表,從而減少土壤風蝕、水蝕,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項先進農業耕作技術。不言而喻,為了更好更快地全面施行保護性耕作,農業機械發展和推廣在其中起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農業部保護性耕作中心主任、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洪文認為,我國目前開展的保護性耕作是一種適合中國農業需求的現代保護性耕作,既不同于國外采用大型機具的機械化保護性耕作,也不同于非洲等地的手工保護性耕作,除了要求不翻耕土壤、地表有秸稈覆蓋、少免耕播種外,還要求采用機械化作業,保持高產穩產,節約資源,少用除草劑。
李洪文指出,近年來,通過科學試驗,我國確定了第一套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證明保護性耕作具有明顯的抗旱增產、節本增效、減少水土流失、改善土壤結構、增加土壤肥力的作用,證明了保護性耕作在我國的適應性。進入21世紀,為了促進華北地區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農機化管理司又組織實施了國家“十五”科技攻關課題,成功解決了玉米收獲后大量秸稈覆蓋狀態下小麥少免耕播種問題,形成了玉米、小麥一年兩熟區周年保護性耕作技術模式,國際上屬于首創。有國際著名保護性耕作專家曾評價這是“革命性的設計”,“世界上沒有任何一種機具能在未經前茬秸稈處理情況下完成此項任務”,“對國際免耕播種機的開發是一個重大發展”。
要想使保護性耕作發揮出顯著效果,必須有與之相結合的先進農業機械。李洪文說,我國保護性耕作仍有很多技術需要研究,農業機具的研發仍然是今后相當長時間的研究重點。
填補“短板”
座談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也對我國農業機械的創新和發展提出了真知灼見,他認為,新技術裝備中的作業機具有效供給不足、農機配套比例過低,已成為我國農業機械化的一塊“短板”。他說,2004年“農業機械化促進法”和購機補貼政策實施以來,我國農業機械化取得了快速健康發展,勞動生產率、土地產出率和資源利用率不斷提高。但農業機械化發展還不能完全適應現代農業建設的需要,農機配套比例過低就是主要問題之一。
羅錫文介紹說:“目前國外先進水平的農機配套比例高達1∶6,而我國只有1∶1.6,這意味著一臺農業機械的主機在國外配備了6臺機具,而我們只配備了1.6臺機具,農機配套比例過低顯示了我國農機動力與農作機具的配置不合理,不僅造成農機作業效率低、能耗大,還嚴重制約了我國農業機械化水平的提高。”
在羅錫文看來,制造農機作業機具利潤微薄是導致目前先進機具不多的主要原因。他建議:國家要加大對農機具骨干企業的扶持力度,調動企業的科研積極性;同時要由相關部門牽頭,統籌加強農機的科研創新和集成創新,通過“統型”,研發出適合不同區域作業的高集成農機具型號,以達到農機和農具最優集成配置,解決農機配套比例過低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