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春馬鈴薯的播種育苗
一、選用良種 適合中原地區種植的脫毒馬鈴薯品種主要有:費烏瑞它、魯引一號、津引八號、東農303等,既適合露地種植又適合保護地栽培,是較好的早熟品種,結薯集中,薯塊大,產量高,商品性好。
二、切塊催芽 催芽播種是一項有效的增產措施,可使馬鈴薯苗齊、苗全、苗壯,能提高產量。催芽在播種前15~20天進行,一般每千克種薯可切50塊,每個切塊至少有1個芽眼,塊重25克左右;切塊時充分利用頂端優勢,盡量帶頂芽,以保證出苗整齊,特別要注意剔除雜種和病薯。切塊用應天2號多功能生物制劑100倍液浸種10分鐘后取出,待切塊刀口晾干愈合后,堆于15℃~20℃條件下催芽或放在背風向陽的溝畦內催芽,一般每平方米可層積50千克左右,蓋塑料薄膜以利增溫保濕,白天增加光照,夜間加蓋草苫。
三、適時播種 氣溫穩定7℃時(一般在3月上旬)即可播種。適播期:地膜覆蓋為“驚蟄”前7~8天;地膜+單層拱棚覆蓋為“雨水”前后;雙層拱棚可提前在“立春”前后播種。墑情不足者,播前要造墑。一般種植密度為4800株/畝(行距、株距為70厘米×20厘米)或5000株/畝(行距、株距為65厘米×20厘米),保護地早上市者應密些,露地晚上市者可稀些。
四、合理施肥 馬鈴薯是高產喜肥作物,對肥料非常敏感。生產1000千克薯塊需從土壤中吸收純氮5千克、磷2千克、鉀10千克,三者比例為1∶0.5∶1.5,鉀能增強植株抗病力,促進薯塊膨大。施肥應以有機肥料(土雜糞肥)作基肥,既能改良土壤,又可源源不斷地供馬鈴薯吸收利用。一般在播種時每畝于播種溝內施500千克熠昌生物豆粕有機肥,同時施入50千克以上優質復合肥,施化學肥料時忌施氯化鉀。早熟品種不宜追肥,應在播種時一次性施足。
農作物增效施肥四措施
一、有無結合
有機肥料與無機肥料結合施用。農家肥為有機肥,其養分齊全,肥效持久;化學肥為無機肥,其養分單一,含量較高,見效又快。
二、配方施肥
將氮、磷、鉀與微量元素配合施用。據試驗,單施尿素,氮的利用率為30%~38%,配方施用,氮的利用率提高到58%~60%,單施磷肥、五氧化二磷的利用率為12%~14%,配方施用,利用率提高到35%~38%;單施氯化鉀利用率31%~35%,配方施用,利用率提高到57%~61%。
三、氮肥深施
氮素化肥進行深施能有效防止養分流失,提高氮素利用率。據試驗:碳酸氫銨撒施,氮的利用率為28.6%,進行深施,氮的利用率提高到58.6%;尿素撒施,氮的利用率為42%,進行深施,氮的利用率提高到80%。
四、集中施用
將有限的肥料優先施于中低產田。據試驗:將等量的5千克尿素和氯化鉀同時施在高、中、低產田三種類型的田里,增產效果大不一樣,平均每施1千克尿素,高產田增產稻谷3.5千克,中產田增產稻谷5.8千克,低產田增產稻谷8.8千克。
(薛玉華 吉林省大安市龍沼鎮農科站)
小麥春季發黃的原因
1.干旱造成小麥發黃
干旱造成小麥發黃是指當小麥根系從土壤中吸收到的水分難以補償蒸騰消耗時,小麥體內水分收支平衡失調,其生長發育受到影響變黃,嚴重時死亡。田間表現為整個麥田發黃較一致,分蘗出生慢,葉色灰綠,生長緩慢或停滯,新葉短小,根小而細。
2.玉米秸稈還田量大造成小麥發黃
玉米秸稈直接還田,可以起到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和增加有機質的作用,正確的還田方法是一畝還二畝、配施氮肥和深耕25厘米,但是現在農民還田的做法是一畝還一畝、耕層不足20厘米。有的還不配施氮肥,這樣便使田間部分小麥出苗后根系扎在疏松秸稈上,難以從土壤中吸收養分,造成秸稈腐熟與麥苗生長爭水爭肥。在春季小麥返青澆水后,土壤踏實,出現小麥苗懸空成片發黃甚至死亡。
3.缺肥造成小麥發黃
小麥氮肥不足或磷肥不足都會造成小麥發黃現象。小麥缺氮型發黃表現為植株矮小細弱,分蘗少而弱,幼苗葉片發黃、葉尖枯萎,葉下部老葉發黃枯落。遇到這種情況,應在返青期每畝追施尿素5千克左右,起身或拔節期每畝再追施尿素12千克~15千克,必要時也可結合葉面噴肥,畝噴施2%濃度的尿素溶液30千克~50千克,間隔7天左右再噴一次。小麥缺磷型發黃表現為:次生根極少,分蘗少,葉色暗綠,葉尖黃,新葉藍綠,葉尖紫紅。當小麥苗缺磷時,每畝可溝施二銨10千克或過磷酸鈣45千克~50千克,必要時也可結合葉面噴肥,每畝噴施3%過磷酸鈣水溶液60千克,間隔7~10天,連噴2~3次。
4.病害造成小麥發黃
造成小麥發黃的病害主要是小麥根腐病和紋枯病。小麥根腐病的主要癥狀為:根部腐爛、葉片出現病斑、莖枯死、穗頸枯死等。在春季小麥返青后發病,田間表現為苗色發黃,植株高低參差不齊。防治小麥根腐病,可在發病初期,用12.5%禾果利20克~30克或20%粉銹寧40克~50克兌水50千克~60千克,拔去噴頭對準小麥莖基部噴施,15天一次,連用兩次。小麥紋枯病的主要癥狀為:病部初呈暗綠色小斑,后漸擴大呈云紋狀大斑。在小麥拔節后的發病初期,先在植株下部近地表處的葉鞘上出現邊緣淺褐色、中間為灰白色的云紋狀病斑,病斑擴大后可連片形成“花稈”,嚴重的會造成基部變黑甚至腐爛而導致死株。小麥紋枯病可用5%井岡霉素水劑7.5克兌水100千克或用12.5%禾果利20克~30克兌水50千克,拔去噴頭對準小麥莖基部噴施,發病嚴重的田塊,隔7~10天再防治一次。
5.凍害造成小麥發黃
小麥遭受凍害后,一般先從生長錐上表現癥狀,受凍的生長錐初期表現為不透明狀,以后細胞解體萎縮變形。田間表現為葉色暗綠,葉片像用開水燙過一樣,受凍輕者葉尖失綠變黃,然后干枯;重者造成地上部分干枯或整株死亡。對于葉尖及葉片受凍害的小麥,返青后及早劃鋤,提高地溫,在返青至起身期每畝補施尿素5千克左右,以便促使麥苗盡快轉入正常生長。也可適當噴施一些植物生長調節劑,促苗早發,增加有效分蘗。
(李 強 河南省滑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
抗蟲雜交棉新品種——中棉所66
中棉所66(國審棉2008020)為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和生物技術研究所共同培育的轉基因抗蟲雜交棉新品種,2008年8月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
長江流域棉區春播生育期123天,株型較緊湊,莖稈粗壯、無茸毛,果枝較長、平展,葉片中等大小、深綠色,鈴卵圓形,吐絮暢,單鈴重6.1克,衣分41.5%;抗枯萎病,耐黃萎病,中抗棉鈴蟲,高抗紅鈴蟲;HVICC纖維上半部平均長度29.6毫米,斷裂比強度28.6cN/tex,麥克隆值5.1。
栽培要點:
1.適時播種,營養缽育苗移栽4月上旬、地膜覆蓋直播4月10~20日播種;播種前搶晴曬種2~3天。
2.合理密植,長江流域高水肥棉田,一般密度為1200株/畝~1500株/畝。丘陵崗地、旱薄地,適宜密度為2000株/畝左右。具體依當地土壤、氣候和栽培技術水平作適當調整。
3.底肥施足有機肥,穩施蕾肥,重施花鈴肥;氮、磷、鉀配合施用。在底肥中每畝應配施硫酸鉀或氯化鉀25千克~30千克;硼砂500克,硫酸鋅800克~1000克,拌干細土10千克~15千克,開溝條施于溝底。中后期根據棉田長勢可選擇使用1%的尿素溶液、0.2%磷酸二氫鉀、0.2%硫酸鋅、0.2%硼砂溶液,每畝用水量50千克,連續噴施3~4次,每次間隔5~7天。
4.合理化調節,適當使用生長調節劑,以少量多次為宜。
5.整枝要及時徹底,整枝時摘去下部1~2個果枝上的早蕾,防止爛鈴和早衰。
6.抗蟲棉對棉鈴蟲有一定抗性,可減少農藥防治,但當棉鈴蟲偏重發生時應根據蟲害指標及時防治。其他棉花害蟲如棉紅鈴蟲、棉紅蜘蛛、棉蚜、棉盲蝽等應及時防治。
7.在不良氣候條件下注意藥物預防和防治棉花枯萎病和黃萎病的發生。推薦使用的農藥有:黃腐酸鹽、克黃枯、甲基托布津等。
(焦光婧 中國農科院棉花研究所)
優質大豆——華疆4號
華疆4號是由北京市華疆種業有限責任公司、黑龍江省農墾科研育種中心引育的非轉基因大豆品種。以墾鑒豆27為母本、墾鑒豆1號為父本雜交,系譜法選育而成,2007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特征特性:
該品種為無限結莢習性,株高90厘米左右,有分枝,紫花、尖葉,褐毛,莢彎鐮形,莢皮褐色,子粒圓形,種皮黃色,有光澤,百粒重19克左右,品質分析平均蛋白質含量38.07%,脂肪含量21.22%。出苗至成熟生育日數108天左右,需大于或等于10℃的積溫2050℃左右。
栽培要點:
播種期5月15~20日,采用三壟栽培或大壟密栽培方式,公頃保苗30萬~40萬株,每公頃施二銨150千克,尿素40千克,硫酸鉀50千克。苗期深松,及時鏟趟或化學除草,適時收獲。適宜種植黑龍江省區域。
農用電機故障檢查順序與方法
電動機故障的原因有:電源斷相、電壓或頻率不對;繞組短路、斷路、接地;軸承運轉不良;內、外部臟,散熱不好(外部涂油漆太厚也是散熱不好的原因),自帶冷卻風扇壞,通風不暢;機械裝備不良;長期高負荷運行;環境溫度高等。
一、故障檢查順序
從外到內,從易到難。
二、故障檢查方法
1.經驗法
通過聽、摸、看、嗅等手段初步判斷電機的故障類型、故障部位,再進一步檢查。這種方法簡單實用,在生產實際中應用廣泛。
聽:電機工作時,不同的工作狀態發出不同的聲音,根據聲音判斷電機的故障。常見的聲音有以下幾種:如果是輕微的“嗡嗡”聲,表示電機工作正常;如果是低沉的“嗡嗡”聲,表示電機過載或電源電壓偏低;如果是“嚓嚓”的摩擦聲,表示電機有掃膛故障,即定子、轉子相互摩擦。故障部位:轉子軸彎曲、軸承松曠或缺潤滑脂;如果是“嗒嗒”振動聲,表示機座連接螺栓松動;如果是“咝咝”放電聲,可在電機運行時,用螺絲刀的金屬部分頂到電機的機身或端蓋,用其木柄輕輕接觸耳朵,聽電機內部發出此聲音,說明電機內部繞組絕緣損壞。如果電機內部發出尖銳刺耳聲,一般是電機鐵心松動造成。端蓋處發出“咕咕”聲,說明軸承缺少潤滑脂或潤滑脂變質。
摸:用手摸電機的機殼,判斷電機的故障:如果“麻手”,電機可能有接地故障;如果“燙手”,電機可能長時間過載、環境溫度過高或電機繞組有匝間短路故障等。如果接通電機電源,電機不啟動,用手轉動電機轉子,電機啟動運行,則電機故障發生在啟動繞組回路(如電容連接線斷開、導線連接點嚴重氧化等)。注意:操作人員用“摸”判斷電機故障時,一是要穿絕緣鞋,二是只能用手背輕靠電機,以避免出現觸電事故。
看:電機劇烈振動,可能是連接螺栓松動、軸承損壞或轉子斷條。電機轉速偏低或運行無力,可能是電源電壓偏低、外電路接觸不良或繞組匝間短路。
嗅:電機繞組受潮或短路時會發出不正常的氣味:繞組受潮,電機啟動時有輕微的像橡膠摩擦時發出的氣味,運行一段時間后消失;電機繞組短路時,有焦臭味產生。
2.儀表檢查法
⑴外線路接觸不良故障:用電壓表測量電源輸入端電壓,再測量電機接線端子電壓,根據測量電壓的差值判斷外線路的接觸狀態。
⑵繞組匝間短路故障:用自制的“短路偵察器”(制作方法參考電機修理手冊)檢查。檢查方法是:若被檢查的線圈有短路故障,在“短路偵察器”線圈交變磁場的作用下,短路繞組產生感應電窺,放置在短路繞組鐵心槽口的鐵片將發生振動,并伴有“吱吱”響聲。如此逐槽移動檢查,即可找出所有短路繞組的位置。
⑶繞組受潮及接地故障:用兆歐表測量。如果絕緣電阻為零,電機有接地故障;如果絕緣電阻大于0.5兆歐,電機正常;否則,是電機繞組受潮。
⑷電容故障:①儀表選擇:用萬用表歐姆擋的xlK或xl0K測試。②電容放電:將電容的兩引出線短接放電。
(馮國明 吉林省大安市龍沼鎮農科站)
花生高產栽培技術要點
一、種子播前處理
播前要帶殼曬種,選晴天上午,攤厚10厘米左右,每隔1~2小時翻動一次,曬2~3天。剝殼時間以播種前10~15天為宜。
二、整地改土,深耕細作
花生是地上開花、地下結果的作物,根系發達,要求土層深厚,上松下實,因此要在冬前或早春適當深耕深刨。對于黏質土壤,可以加適量細沙,改善結果土層的通透性。對沙層過厚的地,結合深翻,在犁底下壓10厘米~15厘米厚的黏土,創造蓄水保肥的土層。
三、起壟施肥,培養地力
由于花生生長前期根瘤數量少,固氮能力弱,中后期果針已入土,不宜施肥,一般在播種前結合耕翻整地,一次性施足基肥,以滿足全生育期對肥料的需求。有條件地區盡量多施農家肥。另外,花生不提倡施用種肥,特別是硼肥作基肥時,嚴禁施入播種溝內,避免燒種燒苗。
四、適期播種,全苗壯苗
花生播種在4月20日至5月5日。大壟雙行,穴距16厘米~18厘米,每畝8000~10000穴,每穴播2粒;深3厘米~4厘米。
五、田間管理
前期(苗期)應加強管理,使其扎好根,并要防治病蟲害,促苗早發。
中期(花針-結果期)主要是控制地上枝葉生長,促進下面果針和幼果發育。
后期(成熟期)是莢果膨大籽仁充實期,主要體現“后保”兩個字,注重抗旱排澇防爛果,治蟲保果奪豐產,防病保葉促果飽。
西紅柿青皮巧防治
一是增施有機肥,采用配方施肥技術,不宜多用銨肥,以調整土壤中氮、磷、鉀的比例,促進植株對鉀的吸收和利用。這是防止西紅柿出現青皮果的重要措施。
二是要延長蔬菜的見光時間。果實進入轉色期時,要清除轉色果穗的下部葉片和附近葉片,增加光照,可減少青皮果的發生。
三是壯根養根,增強植株抗性。葉面使用含多種元素(硼、鈣、鎂、鐵、鋅)的葉面肥,其中以氨基酸型為宜,促使葉片黑綠,增強光合作用,增加硼、鈣元素的吸收,可以減少青皮、裂果等。
四是嚴格控好溫度,白天溫度應控制在25℃~30℃,夜溫保持在14℃~16℃,晝夜溫差不要超過15℃。
五是平衡植株坐果數量,不能坐果過多或者坐果結位過低。
六是控制點花激素濃度,不能過高,用點花藥點花后應及時補充肥料。
七是對于已經發生青皮果的棚室可以噴灑高鉀葉面肥、甲殼素等緩解癥狀。
草莓春季巧管理
一、撤防寒物
草莓萌芽生長期,一般在2月下旬~3月上旬。早春第一次撤除防寒物的時間,宜在化凍后及時進行。先撤去土層已化凍的部分防寒物,以利提高地溫。第二次撤防寒物的時間,可在芽即將萌發前進行,過遲易傷草莓新莖。下層用地膜覆蓋進行防寒處理的園地,宜在3月份萌芽時,按苗破膜,將苗株提至膜上生長。
二、中耕除草
草莓根系淺,喜歡濕潤疏松土壤,而中耕松土除草,有利于土壤通氣和微生物的活動,促進有機物的分解,豐富提高土壤養分。在早春撤除防寒物和清掃后,要及時進行淺度中耕。雨后,中耕深度為3厘米~4厘米,其他中耕通常安排在灌水之后。
三、及時追肥
草莓喜肥,需肥量較大,每年需要從土壤中吸收大量的養分。在施足有機肥的前提下,于土壤解凍后,草莓萌芽前進行第一次追肥,每畝(667平方米),追施尿素10千克或復合肥15千克。要將肥料溶解在水中再使用,避免傷根。
四、灌溉排水
草莓對水分要求較高,園內土壤要經常保持濕潤。每次追肥后應與灌水相結合。春季撤除防寒物后,進行第一次灌水。灌水時間以每天早、晚為宜,灌水后噴施新高脂膜600~800倍液可保墑防水分蒸發、防曬抗旱、防土層板結,窒息和隔離病蟲源,更有利于草莓的生長發育,并可減少果實腐爛。土壤黏重、低洼或地下水位高的園地,要特別注意排水,以防淹澇。
五、防治蟲害
早春草莓萌芽生長期,開始分階段噴施新高脂膜600~800倍液,防止病菌侵染,提高抗自然災害能力,提高光合作用強度,保護作物茁壯成長(每隔7~10天)。發現有地下害蟲(蠐螬、螻蛄、地老虎和金針蟲等)為害草莓根、莖時,可采取如下對策:
1.早春進行淺耕,有效地消滅雜草上和土壤中的蟲卵和幼蟲。
2.在受害株附近,人工挖出地老虎和蠐螬。
3.每畝用90%晶體敵百蟲200克或50%辛硫磷乳劑200克~300克,兌水500克~700克,然后澆灌根部。
4.撒毒餌進行防治,霉餌的配制方法是用90%晶體敵百蟲50克兌水l千克~1.5千克,拌入炒香的麥麩或餅糝2.5千克~3千克,或拌入切碎的鮮草10千克,進行撒施。
大櫻桃早春管理要點
一、清園 櫻桃的落葉是各種病害、蟲害潛伏隱藏的場所和載體,落葉后應適時將果園病蟲枝、枯枝落葉和雜草等帶出果園集中燒毀或深埋。另外,老果園冬季大部分害蟲的卵、蛹、幼蟲和病菌都在果樹皮下休眠越冬,應在蟲害未出蟄前刮皮燒毀,并進行樹干涂白。同時冬季用3~5度石硫合劑全樹噴霧封園,以減少越冬病蟲害基數。
二、深翻 初冬在土壤封凍前,應對全園進行中耕,結合施肥深翻一次,深度在20厘米左右,通過深翻改土,可改良土壤結構,增加活土層,促進根系生長。
三、修剪 櫻桃樹木質部導管較粗,組織松軟,在休眠期或早春過早進行冬季修剪,剪口容易失水形成干樁,進而危及剪口芽口或向下干縮一段而影響枝勢。在修剪時期,應掌握在樹液流動以后接近發芽以前進行,這個時期分生組織活躍,愈合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