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集群角力、第三方游移”
判斷國際或地區格局如何,需要看各方之間的關系組合,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亞太各方之間的關系組合或“排列組合”呈現為兩大集群(不同于冷戰時期的“陣營”)相互競爭,以及游離于兩大集群之間的第三方。
兩大集群之一是美日同盟,其中美國是主導國,日本是仆從國。美日均將該同盟視為各自亞太戰略的核心或“基軸”,盡管雙方存在著主從矛盾或控制與反控制的矛盾,包括眼前圍繞調整駐日本沖繩的美軍部署,雙方鬧得不可開交,但相互利用與相互倚重仍是美日關系的主要方面。美國需要該同盟以維持乃至強化其在亞太的軍事存在,需要利用日本應對中國崛起,需要借助該同盟為其“重返亞太”服務;日本則需要該同盟以抗衡中國和維持其東亞影響力。因此雙方都主張繼續強化美日同盟,并就防范“朝鮮威脅”、制約中國崛起、共同主導亞太舊秩序(特別是亞太海洋秩序)、構筑亞太反導系統等進行緊密合作。除了美日同盟,該集群還包括美國在亞太的聯盟體系及其物色的“新伙伴”,韓國、澳大利亞、菲律賓與泰國是美國的另外四個亞太盟國。
兩大集群之二是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中俄關系屬于“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新型大國關系”,該關系雖然并非美日同盟的對立面,但由于兩國均與日本存在島嶼爭端,均對美國“主導”亞太事務的企圖保持警惕,故而在不少方面與美日同盟針鋒相對,構成了亞太外交“大棋局”中的另一個獨立集群。隨著普京于2012年3月高票當選并再度出任俄羅斯總統,“新普京時代”的中俄關系迎來新的“戰略機遇期”,加之俄更加重視參與亞太事務,中俄就亞太特別是東北亞形勢進行“對表”協調也就顯得更加重要。
上述兩大“集群”圍繞亞太政治、經濟與安全事務展開“競合”博弈,美日同盟是既有的“主導”力量,中俄戰略協 作關系則是新興的“變革”力量。中俄一致要求對亞太舊秩序革故鼎新,而東盟、印度,以及某種程度上的韓國與澳大利亞等,則構成了在兩大集群之間搖擺不定、游移不斷的“第三方”。第三方相對獨立,不愿意在兩大集群之間“選邊站”,而是企圖左右逢源、腳踩兩只船。
未來“六種情境”
展望未來,亞太新格局與新秩序復雜演變,其前景存在著多種可能性,按照當下比較時髦的“情境推演”方法加以分析,大概有以下“六種情境”:
一是美國繼續主導,這也是美國所極力謀求的,包括通過軍事同盟、“價值觀聯盟”、新的經濟集團如TPP、伙伴關系網絡等,圍堵孤立主要競爭者中國,延續美國的亞太主導權,但這種可能性只會越來越小。
二是“中國領導”,因為中國已經成為亞太尤其是東亞經濟的重心,如果再把軍事安全與軟實力的“短板”補上,有朝一日由中國來領導亞太也不是完全沒有可能,問題是困難太大,而中國也沒有這一奢望。
三是“中美共治”或G2,問題是美國的盟國不樂意,再說美國對中國也并不“放心”。
四是“中美協調”或G2,這是由中國提出來的,包括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 SED)、中美亞太事務磋商機制等,中國始終希望能與美國在亞太良性互動、積極共處。
五是延續現在的“中美鄰”三方“二元分離結構”,即鄰國繼續腳踩兩條船,在經濟上利用中國,在安全上借助美國(以防范中國)。
六是“中美鄰”三方良性互動,如前所敘,亞太并非是光由中國與美國就能說了算的,而是還存在著大量的“第三方”力量。和平、發展、穩定、包容的亞太新秩序應是本地區的大勢所趨與人心所向,其有賴于“中美鄰”三方相向而行、拒絕冷戰、不搞對抗、協同構建。
(摘自《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