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國正在努力推廣公共外交,這是件很好的事。但是,我也發現,中國正在犯著幾乎與幾年前的韓國同樣的錯誤:忽略“老外”的想法。
公共外交屬于國家核心利益,已成為當今世界各國的共識。公共外交是以增強國家“軟實力”、促進國家利益為根本目標的新型外交形式。在21世紀的信息時代,公共外交已成為國家的戰略工具,各國政府都在努力提升這方面的“軟實力”。
但是,認識到公共外交的重要性和如何操作它還是兩碼事。因為文化、意識形態的差異,公共外交往往得不到我們所盼望的效果,甚至會事與愿違,引起誤會。比如,中國在國外很多地方設立的孔子學院,在某個西方國家卻被認為有間諜機構的嫌疑。
現在,中國已經拿著公共外交和軟實力的武器,向世界開展了全面的“魅力攻勢”。它的“攻擊目標”是世界民眾的心,試圖打動他們,從而改變其眼里的中國形象。中國往這個方向走是對的,因為中國有“形象赤字”。作為一個韓國人,我在美國學習多年后到中國發現,我親眼目睹的中國,比以前在美國媒體上看到的中國好得多。中國確實需要通過公共外交來彌補“形象赤字”。但我不得不問:在這方面,中國做得成功嗎?
“我們中國真正的朋友,一個也沒有。”一次參加論壇時一位中國發言者這樣說。
這當然是夸張,但是大家都明白他發言的要點:中國,特別是在最近,確實看起來在世界上的朋友少多了。不說很遠的國家,就是中國周邊的國家中,中國有幾個朋友?
去年11月29日,《華爾街日報》刊登了一篇帶有“煽動”意味的文章,題為《對抗中國霸權的聯盟》,意思是中國周邊的國家應該聯合起來對抗中國的霸權。
一些中國人說,這是美國的戰略,鼓動中國周邊的小國家來“包圍”中國的崛起。在世界歷史上,崛起的大國和衰退的強國之間發生交鋒時,周邊國家一般都選擇崛起的大國,因為它們知道自己未來的國家利益在哪里。那么,為什么目前大部分國家還是站在美國一邊?美國的吸引力在哪兒?我認為中國的戰略者在這方面可以做更進一步的思考。
消除這種誤解最好的方法是全面推廣中國的公共外交,通過“軟實力”來“糾正”世界對中國的錯誤想法。但是,怎樣開展公共外交?公共外交的具體技巧、操作方式、跟世界溝通的語氣,都非常重要,特別是在世界對中國的崛起保持“摸著石頭過河”心態的今天。中國自己展開每個新公共外交項目之前,也要先摸清對方的情況,掌握對方的心理,這樣才會更有效。中國有句古語說得好:“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最后,我認為,中國在國外推廣公共外交時,依據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句名言來行動,是一種戰略錯誤,這是一種中國式的“設身處地”。因為在這里,考慮對方心情的出發點還是自己的立場,還是在按自己的價值標準來推測對方的好惡。在公共外交上,這顯然是不對的。
公共外交的舞臺是世界,而不是中國國內,世界有其自身的游戲規則——用西方人的話說,就是“在羅馬時,就照羅馬人的規矩辦”,用中國人自己的話說,就是“入鄉隨俗”。
(摘自《臺港澳報刊參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