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要判定某個社會或某個時期社會道德水平的高下起落,是個極其困難的問題。我們不能根據某一標準、某一尺度確定社會道德水平是滑坡,還是爬坡
“道德滑坡論”和“道德爬坡論”的爭論
改革開放以來,對我國社會道德現狀的判斷,一直存在著兩種觀點:“道德滑坡論”和“道德爬坡論”。這一討論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90年代中期達到了高潮。目前,對當前中國社會道德現狀的判斷依然圍繞著這個爭論。
一種是對我國現階段的社會道德狀況持肯定態度和觀點,承認中國社會道德狀況的總體是好的,但也存在著問題,正在艱難地“爬坡”,同時帶有道德建設的艱難性與長期性的含義,被稱之為“道德爬坡論”。
另一種觀點認為,當前中國社會道德處于退步當中,甚至到了極其糟糕的地步,離經叛道、道德淪喪等道德失范現象頻頻發生。中國社會道德正遭遇“嚴冬”,充滿危機,亟待“拯救”。這就是所謂的“道德滑坡論”。這種觀點頗有市場,因為它滿足了人的主觀感受,而非理性的分析;因為它確實符合了現實中的一些現象,但卻缺乏對問題本質的深刻分析。
道德是極其復雜的現象。一是內容豐富性,作為調整人們之間關系的規范,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里分別有著不同的具體要求。二是時代性,在不同的時代突出和強調不同的方面。三是道德主體的狀況的復雜性。不同的社會和時代里的人,同一社會各階層乃至每個具體的人,其道德水平和道德表現也會有差別和不同。因此,人們要判定某個社會或某個時期社會道德水平的高下起落,是個極其困難的問題。至今也沒有什么人能夠制定一個測量社會道德水平高下的標準體系。我們不能根據某一標準、某一尺度確定社會道德水平是滑坡還是爬坡。
“道德滑坡論”和“道德爬坡論”
各自的判斷標準
但是,既然能夠作出“道德滑坡”或“道德爬坡”的判斷,實際上已經暗含了判斷的標準或尺度。這兩種觀點都有著某種事實依據,都能說明某些現象;但同樣明顯的是,兩種觀點都只是用一些預先假定的一般道德價值原則去評價現今的道德狀況。
在作出“道德滑坡論”的判斷時,前提是已經有了一個“道德高標”,而現在的道德狀況是從這個“高標”滑了下來。“滑坡”意涵事物的水平“從上到下”,或事物的質量較前有所降低。“道德滑坡”,就是道德從一個較高的水平降到一個較低的水平,或道德的質量下降了,這就暗含某種比較:現在的道德水準較之于原先的某個時期下降了。那么,那個“道德高坡”是什么呢?人們所謂的“道德滑坡”是以何時的道德為參照的呢?也就是說,人們是以何為標準作出“道德滑坡”的判斷的呢?實際上依據兩種“標準”:一是懷舊式標準,即用以往時代(古代或改革開放之前)的道德標準來衡量今天的道德,一旦發現過去的道德規范在今天不管用了、道德說教在今天失靈了、道德榜樣的作用在今天失效了,就大呼道德“滑坡”、“退步”了,便捶胸頓足地感嘆“世風日下、人心不古”。另一種則是理想性標準,即以完美的、理想化道德標準衡量現實的道德,如果感到現實的道德狀況與美好的道德理想、希望、期待相沖突,便作出現實道德與理想道德偏離的判斷,便滿眼失望地感嘆“不如人意、難如人意”。
同樣,“道德爬坡論”也是有一個既定的標準,在低坡往高坡上爬,那么這個“道德低坡”又是什么呢?正在往上爬的那個“道德高坡”又是什么?這種觀點認為,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物質文明的不斷豐富,人們的精神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盡管社會生活中確實存在大量的消極腐敗現象,但道德的本質和主流正處在“爬坡”之中。這種評價背后的道德標準也有兩種:一種是以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來推論道德的進步,認為道德既然是由經濟決定的,那么經濟的發展與道德的進步總體上是一致的。另一種是以人們的道德主體意識的覺醒和以新的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道德觀念正在形成為標準。道德意識的進步與傳統的自然經濟和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換、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換是一致。可見“道德爬坡論”背后實際上是“生產力標準”或“社會發展標準”。
“道德滑坡論”和“道德爬坡論”的
局限之處
首先,無論是“道德滑坡論”還是“道德爬坡論”的標準,都存在著一定的不完滿性。這種感情色彩比較濃的價值判斷,既不能正確說明今天的道德狀況,也不能為當今社會提出一種合理的對策。“道德滑坡論”看到了當前道德領域存在的問題,并且表現出深深的憂慮和熱切的期待。它告訴我們,必須重視局部的“滑坡”狀況,如果否認或忽視“滑坡”的存在,必然使之得不到及時有力的制止,從而很可能危及全局,造成整體的“大滑坡”。但“道德滑坡論“作為對現實道德狀況的總體判斷,首先在思想方法上犯了以偏概全的錯誤,以一件好事來肯定總體道德現狀的結論不夠充分。同樣,以一件敗德的事件而作出否定總體道德現狀的結論也不恰當。
其次它沒有看到這實際上是社會轉型中道德系統的重新調整,沒有看到道德危機中同時蘊含著生機,在衡量的標準上帶有很強的感情色彩和非理性的特征。它雖然也依據客觀事實,舉出一系列敗德事件,但不可否認帶有很強的主觀感受,更注重當前的“不如人意”、“難如人意”。但是,善良的愿望不能代替客觀事實,感嘆、擔憂,甚至牢騷、抱怨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道德爬坡論”注重的是實質性進步,注重從整體上看問題,強調要承認社會整體的道德水平是進步的,不要被某些局部的道德滑坡現象所迷惑。但它的不足也是明顯的。“道德爬坡論”以社會整體進步來推出社會道德的進步,既忽略了道德自身的相對獨立性,也與歷史發展過程中經濟與道德經常不一致這一事實相矛盾(盡管“道德爬坡論”者也承認這一點)。道德的發展具有相對獨立性,它除了從歸根到底的意義上被經濟發展決定外,還受生產關系直接決定、政治因素的影響,還有與其他社會意識形態的相互作用,以及受民族、國家道德制約等等。人類歷史上的每次社會轉型,往往都要經歷一番“道德的陣痛”。從原始社會末期私有制的出現,曾經發生過的“從純樸的道德高峰上跌落下來”,到資本主義制度的出現,又一次的道德滑落,都使人體會到了這一點。如果認為生產力進步了,經濟發展了,道德也就自然進步了,這種判斷是既不符合歷史發展的客觀事實,又顯得過于簡單和機械,也是違背馬克思唯物史觀的。
因此,討論衡量和判斷社會道德水平的標準和標尺的意義非常重大,因為它同時也是我們道德建設的方向和目標。今天,中國社會道德建設的“道德之坡”,既不是古代的封建主義道德,也不是改革開放之前的道德,更不是西方的資本主義道德,而是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承接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和人類文明的道德體系。它集中地體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里,具體地體現在社會主義榮辱觀里。道德建設就是要實現社會主義道德觀念和理論體系與道德現實的統一。
(摘自《人民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