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實體、輕程序的國家,程序正義的理念在我國傳統法律文化中幾乎從來沒有存在過。
近年來,隨著社會主義法治進程的推進,程序法治在我國不斷受到重視,程序正義的理念和認識大大提高,逐漸成為衡量立法司法執法活動合法公正與否的重要標準。然而現在,一種現象的出現卻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這就是程序腐敗。
程序腐敗就是把程序作為擋箭牌,打著程序公正的旗號從事各種非法活動。人事任免方面“史上最牛”干部提拔事件頻現,政府采購“只買貴的不買對的”屢見不鮮,崗位招聘“蘿卜招聘”、“世襲招聘”層出不窮。面對公眾媒體的質疑之聲,相關部門的回應驚人的一致——“符合程序”。
程序腐敗充分利用當前人們對于程序公正的認識誤區,以程序公正掩蓋實體不公,以程序之名行腐敗之實。看似合法公正的程序之下,掩蓋的是暗箱操作、濫用權力的非法行徑。這是對程序正義的公然玩弄,更是對公權力的嚴重褻瀆。當權力支配程序時,程序的價值就會嚴重弱化;當程序體現個人意志時,程序就會淪落成遮丑布、擋箭牌。程序腐敗是一種隱蔽復雜的腐敗手段,更是一種極其危險的社會現象。如果不讓程序回歸本位,而聽任其無法無天,為所欲為,損害的顯然遠不只是制度威信,政府形象、公平正義、社會和諧都不可避免地受到重創。
防止程序錯位最好的辦法就是公開和透明,讓權力真正在陽光下運行。只有信息公開透明,才能切實保障民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民眾的權利得到保障,流言蜚語自然就會偃旗息鼓。相關部門應當主動及時公布信息,不能等到公眾提出質疑再去被動回應。并且應當加大信息公開的范圍和力度,不僅要公開政策的具體內容,還要公開政策的制定依據以及出臺過程,在社會“公開質疑”之前“自證清白”。惟其如此,才能防止程序淪落成為謀取私利的手段,程序保障公平正義的價值才能真正彰顯。(摘自《大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