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隔近六年,邱曉華再次成為焦點。
8月下旬,“邱曉華將出任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成為最受關注的人物消息。此項任命已獲民生證券董事會通過,邱曉華于8月最后一周就任。9月,出任紫金礦業副董事長。
今年6月,民生證券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滕泰辭職,創辦萬博兄弟資產管理公司及萬博經濟研究院。分析普遍認為,民生證券此次聘用邱曉華,主要是看中其學術研究能力,以及其與決策層、企業界保持的廣泛社會關系。
這是2006年10月被免去國家統計局局長職務后,邱曉華再次回到公眾視線。從政府官員變身機構研究者,這一變化并不難理解。現年54歲的邱曉華被視為“學者型官員”的代表,近年來他亦在多個場合表示,自己只是一個經濟學者。
相比其他研究者,在統計部門工作多年的邱曉華,對數據的理解更為透徹。徹底轉向研究領域,對他來說,另一種人生剛剛開始。
學者型官員
邱曉華生于1958年,1982年從廈門大學經濟系計劃統計專業畢業后,進入國家統計局。此后的24年間,除了短暫出國學習及任安徽省省長助理一年,大部分時光都是在國家統計局度過,官至局長。
這期間,中國經濟經歷了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轉型,統計體系也由沿用蘇聯的物質生產平衡體系向國際通行的國民經濟賬戶( SNA)體系過渡。從第一本《中國統計年鑒》的編輯,到本世紀調查隊改革、國內生產總值(GDP)核算改革,邱曉華都是親歷者。
多位統計系統人士對財新記者稱,邱曉華業務素養很高,不僅熟悉統計業務,而且對宏觀經濟運行有獨特見解。
公開信息顯示,早在1986年,工作僅四年的邱曉華撰寫了《從國情國力出發看我國經濟發展對策》,即受到經濟界的重視;當時主持中央顧問委員會工作的薄一波看后評價“很有新意”,“要與作者再好好探討”。1991年11月,《人民日報》整版刊登邱曉華主筆的《對三年治理整頓的反思與回顧》,大膽提出“治理整頓已經可以結束,留存的問題應在繼續深化改革中解決”。同年底,中央宣布治理整頓結束。媒體評價稱,“時年33歲的邱曉華,震動了中國經濟界。”
在邱曉華之前任國家統計局局長的李德水,離任時曾回憶上世紀90年代初第一次見到邱曉華時的情景,“介紹經濟運行情況,沒有一張稿紙,不帶一份材料,滔滔不絕”。
1993年,邱曉華成為國家統計局最年輕的新聞發言人和總經濟師,開始進入公眾視線。他主持的發布會,記者云集,常有人沒有座位,站著聽完全場。
新華社記者趙承在一篇文章中稱,邱曉華的發布會有兩個最大的看點:一是他能夠運用數字解釋經濟事實,通過數字之間的相互關系揭示深層次的問題,并據此提出有說服力的觀點;二是語言生動活潑,趣味盎然。
事實上,邱曉華傳播統計知識的起點遠早于此。早在1988年,他就曾寫過《寫經濟新聞要用好數字》,分上下兩篇發表在《中國記者》當年第四、五期上。
2006年3月,48歲的邱曉華接任李德水,成為國家統計局第十任局長。在延續前任的調查隊改革、地區GDP核算改革等多項改革的同時,邱曉華提出,打造陽光統計,數據質量從源頭抓起。
2010年初,公眾對統計數據的質疑再度升溫之時,邱曉華對財新記者表示,進入新階段,統計應該精細化,不能粗放化,方法上應當分類統計,不能簡單平均統計;在數字發布上,不僅公布平均數,也公布不同類別的數字,要加強結構性統計,而不是總量性統計。
任統計局局長期間,他還提出,要推出幸福指數、人的全面發展指數、地區創新指數以及社會和諧指數等新的統計內容,以適應各方對國家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需求。
邱曉華的健談,曾招致一些批評。有經濟學者曾評價,作為統計官員,其對經濟形勢的言論,有越權之嫌;他任新聞發言人和副局長期間,知名度高過時任局長也被詬病。
邱曉華對宏觀形勢和政策的看法,也曾引起一些爭議。2006年年中,邱曉華將中國經濟運行中矛盾和問題歸因為“銀根松”和“兩個失衡”。他稱,從淺層次看,投資過快是“銀根松”的結果,從深層次看,是“兩個失衡”即國際收入與支出失衡造成的流動性過剩,“人民幣存在升值預期才是經濟運行的主要矛盾。”他建議,宏觀調控在切實把住信貸閘門的同時,還必須要有國際視野,要圍繞打破人民幣升值預期、應對美元貶值風險多做工作。
這一觀點與當時主流的“投資過快造成經濟過熱”判斷及應對,并不一致。
專職研究之路
2006年10月,上任僅七個月的邱曉華被免去國家統計局局長一職。隨后因違紀及涉嫌重婚,被“開除黨籍、行政開除”。此后近兩年,邱曉華從公眾視線中消失。
2008年8月28日,邱曉華在經濟觀察網發表《掌控當前經濟形勢的政策建議》,署名為“原國家統計局局長、現中海油高級研究員”。同年底出版的《中國經濟新思考》中,邱曉華稱,“中國海洋石油總公司受組織的委托,接收了我。”這本書包含180多篇短文,大部分是他在獄中所寫,涉及中國發展、改革及統計等問題,文章淺顯易懂,可以作為了解中國發展和統計的科普教材。
此后三年多時間,邱曉華有過多項兼職,包括新華都商學院教授、天相投顧旗下的中天曉宏觀研究團隊特約經濟學家等。面對記者的詢問,他多次表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的經濟學者。
即便如此,他的觀點依舊受到市場的關注。2011年2月,邱曉華現身新浪微博,迄今只有兩條打招呼的微博,卻吸引了5萬多名粉絲。他指導中天曉宏觀團隊的數據預測,一經發布,即有多位經濟學者評論稱“值得關注”。
盤點邱曉華近年來的觀點,不乏有前瞻性的獨特見解。2008年8月“復出之作”中,他提出,宏觀調控要注意防止防經濟過熱政策力度把握過嚴,忽視經濟周期性調整規律,一味緊縮社會需求,出現政策性減速效應過于激烈,與周期性減速效應疊加,最終傷及經濟發展的基本面,以至經濟增長形成較大的回落慣性,造成宏觀經濟過快地觸及谷底。 半個月后,全球金融危機襲來,國內外因素疊加,使得中國經濟快速回落。在事后分析中,過嚴的宏觀政策被認為是當年增速回落最主要的原因,而外部沖擊的影響直至年底才開始顯現。
應對金融危機的過程中,政府出臺了家電下鄉、汽車下鄉等擴內需政策。2009年2月與記者的交流中,邱曉華指出,由于農產品價格受到管制,農民收入上不去,城市居民社會保障不到位,2009年擴內需的政策效果會打折,依靠消費的目標要偏離,最終只能靠投資。
2009年的GDP核算中,最終消費支出和投資分別拉動GDP增長4.6個和8個百分點。而在前一年,二者均拉動GDP增長4.1個百分點。
2011年初的中國宏觀經濟預測春季年會上,邱曉華擔心“可能對通脹超調,會使宏觀經濟有過分的波動”。4月,存款準備金率過高,對中小企業信貸的擠出效應開始顯現,信貸成本過高,加劇了企業的經營困難。
對當下的經濟形勢,邱曉華表示,中國經濟短期不太悲觀,但要做好應對長期困難的準備。
他認為,在“穩增長”放在更高位置和外部環境走向溫和復蘇的趨勢影響下,中國經濟正告別黑暗,“三季度可能在7.6%上下變化,四季度有望重新回到8%以上的運行軌道。”但從長周期角度說,要做好更加困難的準備。以低勞動成本、低資源環境成本驅動經濟兩位數增長的階段已經結束。“政策驅動若不能真正轉變為市場驅動,企業自主增長好轉的前景不會很長,程度不會很高。”
24載統計生涯,邱曉華積累了豐富的宏觀分析經驗。國家統計局2006年上半年經濟形勢座談會上,他曾提及如何分析經濟形勢,由此或可窺得其分析框架之一角。
他稱,首先,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把握住現狀、趨勢,時期、時點,必然性、偶然性三方面。既要認真分析研究經濟發展現狀,又要對未來的發展趨勢作出深入判斷;在分析數據時,既要看時期數,也要看時點數;對偶然性是否會變為必然性,要認真分析。
其次,要掌握綜合分析問題的方法。既要看平均數,也要看差異性;既要從總量上看問題,也要從結構上看問題;既要注意一般性,也要注意特殊性。
(摘自《新世紀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