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答題時間大致可如下安排:第Ⅰ卷必考題部分,45分鐘以內;作文原則上不少于60分鐘;其余部分45分鐘左右。拿到試卷后,考生可先大致瀏覽一下,初步摸清題況;然后遵循先易后難、先熟后生的原則快速答題。
第一大題:一般論述類文本閱讀
1.可以從排除干擾項(不符合文意的選項)入手。命題者設置干擾項,重點是在概念、判斷上做文章,主要方法有:偷換概念、以偏概全、無中生有、本末倒置、混淆已然未然、夸大其詞、答非所問等。
2.“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要了解揭示概念內涵的方法——下定義。其基本形式為:被定義項(詞語)+關系詞(大多用“是”)+本質屬性+被定義項所屬的上位的概念。
3.“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要從分析句子成分入手,看清結構,同時聯系上下文。
4.“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要注意原文的背景、作者的觀點及寫作意圖,在語境中篩選重要信息。
5.“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時,要認真對照原文內容,防止命題者所設選項改變原文意思;弄清因果關系,看清命題者有沒有強加因果關系。
第二大題:古代詩文閱讀
1.文言文選擇題。(1)運用相關知識點。①“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的含義”,要分析字形,辨明詞義;從字音上推測是否是通假字;用“互文見義”對照著解釋前后詞;用成語推導詞義;將給出的詞義放回原文中檢驗。②“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要將文言虛詞譯成現代漢語,再進行比較;聯系文句的整體意思,辨明上下句的關系;借助語法結構,判斷兩句中虛詞的詞性和所作成分是否相同。(2)掌握兩種方法——提取法與倒置法。“提取法”,即通過整體閱讀,快速把握文章的主要信息:①選文圍繞傳主主要寫了哪些事跡,突出表現了傳主怎樣的志向、品行。②在敘寫傳主事跡的過程中,時間、空間有怎樣的轉換。③作者對傳主的志向、品行持怎樣的態度。④寫到哪些其他人物,他們與傳主關系如何。“倒置法”,即先看后兩道選擇題,通過選項提供的信息輔助理解文章內容。
2.文言文翻譯。(1)以直譯為主,以意譯為輔,確切地表達原文原意。具體應做到:①以理解文言實詞和虛詞為基礎,對詞類活用、一詞多義、古今異義、通假現象能準確找出,并辨析與理解;對常用的文言虛詞、固定短語、文言修辭格及其他特殊的表達現象,要有一個準確的把握。②善于聯系前后文推敲判定。(2)用好“對”“換”“留”“刪”“補”“調”六字法。
3.古代詩歌鑒賞。(1)品讀古代詩歌應注意:①題目。題目往往揭示詩歌寫作的時間、地點、對象、事件、主旨等。②作者。高考命題選取的古代詩歌大都是能代表作者創作風格的作品。③注釋。注釋或介紹作者,或介紹寫作背景,或解釋相關詞句,或暗示用典或意境。④意象。意象是詩中熔鑄了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把握意象,從構成景語的因素切入,是鑒賞古代詩歌的起點。⑤細節。透過細節可挖掘詩中所蘊涵的情感。⑥情語。從直接抒情的點睛之筆中可觸摸到作者的情感脈絡。(2)組織答案要評述結合。答題時,一定要結合原詩句作具體賞析,而不能脫離詩句架空分析。
4.名句名篇填空。(1)注意對仗句,答題后可根據對仗檢查默寫的部分是否正確。(2)規范書寫,做到“三清”“二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潔,字跡清楚,筆畫清晰;“二不”就是不寫繁體字,不寫不規范的簡化字。
第三、四大題:文學類和實用類文本閱讀
第三、四大題為選做題,考生可先大致看一下兩個文本和題干,選擇一個自己拿手的做。無論是選答文學類文本還是實用類文本閱讀,考生都應切實做到:
1.快速把握主旨。(1)不要急于做題,在做題之前,應先通讀兩遍文本:第一遍速讀,提取各段大意,建立起對文章的整體認識,集中解決一個問題——選文寫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讀,仔細閱讀每句話,揣摩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把握文章主旨。(2)畫出在結構上起過渡、連接作用的詞、句、段落,畫出各段中心句,尤其要注意段首、段尾;通過尋找重要的詞句,進一步理解文章的結構層次。(3)心中有文本意識,找出畫龍點睛的句子,尤其要注意結尾部分的議論句和抒情句,它們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2.全面解答問題。這兩類文本主觀題的評分辦法是“要點給分”,考生失分嚴重的重要原因是只答一鱗半爪,所以掌握全面解答問題的要領,至關重要。(1)讀懂題干,利用好題干中包含的信息提示。(2)細察語境,把命題涉及的內容放回原文中,找準相關的信息區間;認真搜索相關信息區間的前后文,看清是否有與之有并列、承接或遞進關系的語句、段落。(3)看賦分,配答案。主觀題賦分多在6分或6分以上,這就決定了每道題的答案要點不可能只有一點。一般情況下,6分題的答案至少有兩點,8分的探究題則往往是“觀點+多點理由”,答案“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某一觀點進行探究即可。
3.有效組織語言。(1)緊扣題意,選用恰當的句式,選取適宜的角度作答,即如何問就如何答。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錄原文,而應緊扣題干要求,找準文中的有效信息,將題干要求與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組合,使之成為符合要求的答案。(2)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詞句。答案中涉及的關鍵詞語、句子往往就在原文中,應抓住這些重要詞句,并進行有效的提取、剪輯、重組。(3)高度概括的題目。解答時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關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關段落,分析其所傳達的信息的共同點,然后將文中具體的、形象化的語句,轉換成概括性的語言,即為答案。
第五大題:語言文字運用
1.正確使用詞語(包括實詞、虛詞、熟語)。(1)詞義相近的實詞、虛詞在選用時要注意語境;可以用排除法將最容易辨析的詞語先排除(如果兼考實詞、虛詞,可先判斷虛詞)。辨析實詞時,對于有相同語素的詞語,重點是分析不同的語素,可以通過組詞來理解,也可以通過尋找反義詞來理解。辨析虛詞,主要憑語感,要通讀全句,找準關鍵;注意找出配套的關聯詞語,前后聯系起來確定虛詞的選用。(2)要正確運用實詞、虛詞、熟語,應明確詞語(特別是成語)誤用的類型,如:張冠李戴、望文生義、重復贅余、自相矛盾、不分輕重、不辨色彩、不合邏輯、搭配不當等,然后逐一分析排除。
2.辨析病句。(1)掌握主干枝葉梳理法。即先將附加成分去掉,提取出主干(主、謂、賓),檢查主干是否有問題;如果主干沒問題,再看修飾語和中心語之間、修飾語內部是否有問題。(2)對有些關鍵詞應格外注意,包括:①兩面詞,如“是否”“優劣”“成敗”。②否定詞,句中若出現兩個以上的否定詞,就要條件反射似的想到可能是考多重否定的得當與否。③代詞,考慮代詞是否指代不明。④關聯詞,出現關聯詞要考慮三種情況:一是關聯詞本身能否搭配使用,二是是否應當使用這組關聯詞,三是關聯詞位置是否正確。⑤謙辭和敬辭,考慮是否用錯對象。⑥句首介詞,很可能是考主語殘缺的語病。⑦并列短語,主要考慮三種情況:一是并列成分的包含問題,二是并列成分的語序問題,三是并列短語與其他成分的搭配問題。
3.壓縮語段。(1)根據閱讀材料的性質,明確其側重點。記敘性材料中,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等是重要信息;議論性材料中,關鍵是找到論點句;說明性材料中,對象、范圍、特征是主體內容;新聞材料,要抓住導語不放松。(2)分析閱讀材料的結構,弄清其內在關系。(3)文段中特殊的句子(如中心句、首尾句、過渡句、設問句等)和詞語(如“首先”“其次”等)要予以高度重視。(4)扣住題目要求,盡量用主謂句(尤其是主動句)表達;盡可能選用材料中承載主要信息的詞語;嚴格控制字數,使用單音節詞、簡稱、代詞等。(5)最后檢查所概括的信息要點是否全面,語句是否連貫等。
4.仿用句式。(1)弄清題目要求。有時題目會規定陳述對象,這時須以給定的對象為主語。(2)弄清原句中心,理解原句的隱含意義,在讀懂文意的基礎上把握主旨,循旨聯想,遵旨選材,按旨索句。(3)注意句子結構形式的高度一致。(4)分析所給例句所用的修辭手法。(5)仿寫的句子同例句相比,色彩要和諧(如詞語的褒貶雅俗,感情的憂傷、喜悅、沉重、明快等)。此外,仿句立意境界要高,最好有一定的意趣。
5.變換句式。(1)審清要求,明確答題的方向。(2)分析原句特點,包括原句的句式特點、各分句間的關系等。(3)根據題目要求改變句式,同時須相應地改變原句中的詞語甚至句子結構。比如主動句與被動句的變換,要將主動者與被動者位置互換,表主動和被動關系的介詞“把”“被”等也要改換;再如長句變短句,最基本的就是使長句的附加成分“消腫”,可以把長句附加成分獨立出來,單獨成句。
6.語言簡明。(1)掌握消除歧義的方法:①更換詞語,把容易產生歧義的詞語換成意義單一的詞語。②增設語境,給歧義句增設上下文,形成具體語境限制。③調整語序,把句內有關詞語的位置改動一下。④改動標點。⑤重新造句。(2)掌握避免冗余的方法:①找主干,理枝葉,發現并消除贅余的詞語。②分析句間關系,發現和刪除重復的語句。③把握語段主旨,發現和刪除游離于中心之外的內容。④恰當地運用省略和指代。⑤恰當地對某些內容進行概括與合并。
7.語言得體。(1)用詞妥當,應弄懂詞義,區別詞語的感情色彩、詞義輕重、范圍大小等。(2)根據不同的語體(口語語體和書面語體,書面語體又有政論語體、文學語體、科技語體和應用語體等),選用恰當的語言。(3)根據不同的場合,選擇與之相應的語言。(4)區別說話對象,選用不同的語氣和謙敬辭。(5)根據表達目的,選用得體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