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心理學家蔡戈尼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她將138個兒童分為甲乙兩組,讓他們同時演算相同的并不十分困難的數(shù)學題。她讓甲組一直演算完畢,而在乙組演算中途忽然下令停止。然后讓兩組分別回憶演算的題目,結果乙組的記憶明顯優(yōu)于甲組。也就是說,沒有完成工作的人比已經(jīng)完成工作的人記得更清楚。
這是因為人們在面對問題時,盡管全神貫注,但一旦解開了就會松懈不再在意,因而很快就會忘記。而對解不開或尚未解開的問題,則要想盡一切辦法去解開它,因而會一直潛藏在大腦里。
這種解答未遂的問題,深刻地留存在記憶中的心態(tài)就是“蔡戈尼效應”。
一位久負盛名的企業(yè)家在告別職業(yè)生涯之際,應眾人要求,公開講了自己一生取得多項成就的奧秘。
會場座無虛席,奇怪的是,在前方的舞臺上,吊了一個大鐵球。觀眾們都莫名其妙,這時,兩位工作人員抬了一個大鐵錘,放在老者的面前。老者請兩位身強力壯的年輕人上來,讓他們用這個大鐵錘去敲打那個吊著的鐵球,使它蕩起來。
一個年輕人搶著拿起鐵錘,掄起來,全力向那吊著的鐵球砸去,可是那鐵球一動也沒動。另一個人接過大鐵錘把鐵球敲得叮當響,可是鐵球仍舊一動不動。
觀眾們都以為那個鐵球肯定動不了。這時,老者從上衣口袋里掏出一個小錘,面對著那個巨大的鐵球,認真地用小錘對著鐵球“咚”敲了一下,然后停頓一下,再敲一下。人們就那樣奇怪地看著老者敲一下,然后停頓一下。
十分鐘過去了,二十分鐘過去了,會場開始騷動。老者仍然不理不睬,一小錘一停頓地敲著。大概在老者進行到四十分鐘的時候,坐在前面的一個婦女忽然尖叫一聲:“球動了!”霎時間會場立即鴉雀無聲,人們聚精會神地看著那個鐵球。那球以很小的擺幅動了起來,不仔細看很難察覺。鐵球在老者一錘一錘的敲打中越蕩越高。它拉動著那個鐵架子“哐哐”作響,它的巨大威力強烈地震撼著在場的每一個人。場上爆發(fā)出一陣陣熱烈的掌聲。在掌聲中,老者轉(zhuǎn)過身來,慢慢地把那小錘揣進兜里。
對大多數(shù)人來說,“蔡戈尼效應”是推動我們完成工作的重要驅(qū)動力,就像上述的這位老者。有一種成功源于堅持,有人曾說,人生是一場馬拉松。堅持的過程本身便是一場考驗,不僅僅是歲月的摧殘,失敗的打擊,更是對自身意志和毅力的歷練。前進的路途只有孤獨寂寞,沒有掌聲鮮花,然而終有一天,會撥開云霧見日出,正如史鐵生所說,“寂靜的光輝平鋪的一剎,地上每一個坎坷都被映照得燦爛”。
(選自《心理醫(yī)生》2011年第2期,有刪改)
讀后漣漪
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生活目標,都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并且能為之付出熱情與行動,但是為什么最終的成功者卻寥寥無幾,多數(shù)人則碌碌無為呢?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在遇到困難、挫折時,不愿再堅持;遇到新鮮的事物與更高的目標時,不愿再堅持,因此便半途而廢。本文中所講的“蔡戈尼效應”是推動我們完成工作的重要驅(qū)動力,也是我們獲得成功的關鍵因素。
【焦文林/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