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借鑒】
閱讀遲子建的文章,內心總能涌起一絲溫暖,《玉米人》也是如此。從選材角度而言,本文有不少技巧值得考生借鑒。
一、選材深入社會底層,縱向連綴
生活是寫作的源泉,這是永恒的真理。考生只要用心觀察社會,就會發現素材無處不在,即便是人們不以為意的街頭巷尾、工棚工地。范文作者離開書齋,把關注的目光投向街頭一個賣烤玉米的小攤主,陳述兩人交易的前后過程,基本是如實描述,手法也未見什么奇特新穎之處,但是娓娓道來的語言還是讓人內心豁然洞開,這個不尋常的小攤主形象立馬浮現在了我們眼前。這種普通平凡的小商小販,甚至是清潔工的身上往往有著其獨特的故事,而且他們身上的某些品格更具有動人心弦的力量。考生應該從“家庭——學校”兩點一線的生活模式中走出來,打破封閉的狀態,把目光投向社會,用心去體會,用情去感受,用愛去認識豐富的社會生活,這樣就會發現司空見慣的街頭巷尾也有讓我們眼前一亮的美麗瞬間。以小人物為選材重點,宜寫記敘文。考生行文時要有串聯典型事件的能力,切忌記流水賬。如果考生能在文章“明晰的發展脈絡”這根紅線上,巧妙地綴上幾顆閃亮的事件“珍珠”,就能逐層拓展文章的內涵,使文章具有強勁的縱向穿透力。
二、選材簡約中有波瀾,抑揚結合
“抑”是壓低、貶損,“揚”是抬高、褒揚;“相生”是說文章要有“揚”有“抑”,相互生發,富于變化。其中常見的是“欲揚先抑”,即對人欲表揚而先批評,對事欲說對而先說錯,對物欲說好而先說壞。當然,“抑”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更充分地“揚”。欲揚先抑的構思方法能通過情節的起伏、情感的波瀾,激起讀者閱讀心理的落差,從而收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另外可以把正在發展的主要情節或尖銳的矛盾沖突懸置一下,暫時不把情節發展的結局告訴讀者,讓讀者產生強烈的期待心理和追根究底的閱讀沖動,從而收到“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的效果。作者選擇小攤販的故事為材料,直切陳述交易場景,摒棄故事交代中常有的外貌、神情、心理等描寫方式,純用對話完成,簡潔清楚,人物形象躍然紙上。特別是“我”開導小攤主后,以為按照常理他應該賣給我,卻根本沒料到小攤主回答:“賣給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夠吃了怎么辦?”這是個匪夷所思的答案,不光作者,連讀者都納悶兒,攤主難道不是為了賺錢嗎?但恰恰是這一點讓這個攤主與眾不同起來,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考生在選材時應牢記不是“撿到籃子里就是菜”,要對所選擇的材料進行篩選、過濾、著色,即圍繞主旨或者圍繞人物形象的塑造進行材料的合理剪裁。目標是考慮如何更好地、更完美地表現主旨或刻畫人物形象。
【范文引路】
玉米人
□遲子建
晚夏時節,玉米成熟了。街頭做烤玉米生意的鄉下人多了起來。
有一天,在離我家很近的中山路上,我遇見了一個賣玉米的人。他占據著很好的地段,背靠著沃爾瑪超市和工人文化宮,在過街天橋下,用一個鐵皮箍起的爐子,烤著玉米。玉米被竹簽穿著,一穗穗地橫在炭火上。他似乎害了傷風,不時地抽著鼻子。他的生意真不錯,烤好的玉米很快被路人買了去,他便剝了新的玉米,接著烤。在他旁邊,攤開著一個大網袋,那里面裝著至少上百穗的玉米。
我不愛吃烤玉米,想買他幾穗生的,回家去煮。我指著他烤著的玉米問:“多少錢一穗?”
“一塊五。”他轉動著竹簽,頭也不抬地說。
“我想買四穗。”我說。
他抬起頭,問了句:“你能吃了四穗?”
“我要買生的,回家去煮。”我說。
他抽著鼻子,很干脆地說:“不賣!”
我以為他怕我跟他講價,于是安慰他說:“我買生的,也按一塊五一穗的錢給你。”
“那也不賣!”他堅決地說。
這讓我大惑不解。我開導他:“你賣熟的才一塊五,而我買生的是一樣的價,省了你的炭火,還省了你的力氣,你怎么算不過來賬?”
一聽我嘲笑他不會算賬,他沉下臉,指著我莊嚴地說:“賣給你生的,那些要吃烤玉米的人,要是不夠吃了怎么辦?”
天哪,竟然是這理由!我在心底里罵著他“蠢貨”,掉頭而去。到了中山路與革新街相交的路口,我碰到了另一個烤玉米的人。這次,我以熟玉米的價錢,順利地買了幾穗生玉米。攤主顯然明白這買賣劃得來,很高興,他笑著對我說:“吃好了再來啊!”
我提著生玉米往回走的時候,又遇到了那個不賣給我玉米的人。我站定了,示威性地晃悠著手中的玉米。他在招攬生意的時候,看到了我,也看到了那兜玉米,他張大了嘴,很驚恐的樣子,好像我提著的,是一顆顆手雷。他別過身去,連打了幾個噴嚏,然后回過頭來,接著烤他的玉米,那么的安閑,那么的從容。
夏季過去了,街上烤玉米的人都不見了。有一天路過天橋,在蒼茫的暮色中,我忽然想起了那個烤玉米的人,想起了他清瘦而黧黑的臉以及他靈活地轉動炭火上的玉米時知足的神態。我忽然覺得他是一個身上洋溢著神靈之光的人。他為了一個信念,或者說是一種責任,拒絕唾手可得的利益,他這種固執,難道不可貴嗎?
我想,好的寫作者就應該像那個玉米人那樣,可以笨一點,可以放棄一點現實的利益,可以甘心承受因堅持自己的信仰而帶來的生意上可能的冷清。我愿意做這樣一個玉米人,守著自己的爐子,守著爐子里心靈的炭火,為那些愛我作品的讀者(哪怕是少數),精心焙制食糧。
(選自《遲子建散文》)
【例文展示】
面對痕跡
□馬 鑫
高三的第一天,我見到了我的新課桌。
黃色的桌面已有些斑駁,鐵制的轉軸也生銹了。每次開關翻蓋,總有“吱呀”的聲響。“這什么破桌子!”我有些惱怒,再加上因心里莫名擔心高三的生活而存在的一股無形的壓力讓我有些心煩意亂,我狠狠地把一堆書胡亂地塞了進去。
無意中我的目光掃到了桌子左下角,一行淡淡的痕跡吸引了我。
這大概是用圓規尖刻上去的,字跡很輕很淡,似乎吹一口氣,它就會了無痕跡。細細來看,字體娟秀,轉角處帶著毛筆字的筋骨,似乎一彎一折都凝聚了很多心血。這應該原本是一位學姐的課桌吧。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我凝視著這行淡淡的痕跡,一字一頓地讀著,心里仿佛有夏日略帶涼意的風輕輕拂過,稍稍平復了我有些煩躁的情緒。
我一下子來了興趣,發誓要把桌子前主人留下的痕跡一個個全找出來。
桌子左邊有一團黑色,大概是粘鉤被拉下來后留下的。這團黑色像是一只熊,我腦中一下子跳出一只黃色的泰迪熊,正不情不愿地貼在側壁上被一只白皙柔軟的手按住。那只手還似意猶未盡地用大拇指使勁按了幾下,接著這個熊形粘鉤就伴著主人走過那最忙碌充實的一年,直到被拔下。或許它被主人帶到了大學,而這團痕跡卻留了下來,似乎在訴說著往日的成功與失敗,歡笑與淚水。
蓋板上貼著幾顆小星星,這位學姐大概是個長不大的小女生吧!小女生總喜歡粘這些東西,之前的我對此還有點不屑,可一想起未來艱苦的高三生活,再看看這幾顆彩色的小星星,我突然覺得原本灰色的蓋板因為它們而變得生動起來。當年這些小星星也一定為這個學姐的高三生活增色不少吧!我現在倒真是有些喜歡上這些小玩意了。
搜尋了一圈都沒看見別的痕跡,我又把目光投向了之前發現的痕跡。恍惚中,我似乎看見一個長發披肩的女孩,坐在這個位置上安靜地讀著詩集。陽光均勻地灑落,給她美麗的側影鍍上金色的光輝。她似感覺到我的目光,轉過頭輕笑了一下。這刻痕真是個奇妙的事物,兩個用同一張課桌的人竟在這里偶遇了……我甚至覺得這些痕跡就是她特意為我留下的,是一個以過來人的身份對新來者的傾訴與開導。
或許有人會笑我想象豐富,但我相信,這一切都存在過。這些痕跡讓我這小小的一平方米變成了幸福的天堂,讓我輕松而愜意。也許,有時你留下的看似微不足道的痕跡,卻能在別人的生命之河里激起浪花。
點評
作者選取的是課桌上司空見慣的那些痕跡,但是這些痕跡卻常常不會被人所注意。這便使本文的選材有了新穎之處。更主要的是,作者看到這些痕跡有著不一般的特征,而這些特征自然勾連著一個勤勉好學、上進努力的人,勾連著一個心思細膩、情感豐富的人。文章純由想象與聯想寫就,足見作者心思細膩。
【模擬訓練】
1.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角落”是指墻或類似墻的東西相接處的凹角或方形物件的一角,生活中也常常指偏僻之所。這雖然是習焉不察的所在,但這方小小的天地里,也有春暖花開、嫵媚多姿的風景。那些明媚、燦爛的景色或許將改變人們的看法。
請以“______的角落”為題,寫一篇文章。要求:①將標題補充完整;②立意自定;③除詩歌外,文體自選;④不少于800字。
思路點撥:角落,一般都偏僻、隱蔽,不易發現,不易注意,既可以指比較偏僻的所在,也可以指較隱蔽的不易注意到的某個小空間,還可以指不受重視的人或物。這個題目是一個偏正短語,要求添加修飾限制成分,實際上也是題眼和文眼,因此選擇什么樣的修飾限制語決定了文章的立意及選材。參考題目:明媚的角落、詩意的角落等。
思路一:可以寫一個實在意義上的地方。如寫繁華小鎮的某個街巷,熱鬧中有寧靜,繁華中有淳樸,喧囂中有清遠。此種思考可以由物及人,而且以呈現一群人的生活狀態為佳。
思路二:可以寫教室角落一個平時不為人注意的某個同學的喜怒哀樂,或社會底層的某個人或一群人,如清潔工、水電工、農民工、街頭小販、三輪車夫等不受人重視的邊緣人群。
2.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宴席上首席為長末席為卑,奉茶時八分滿為宜,走路不可走在路中間,見面時行拱手禮……據調查,這些中國傳統生活禮儀,僅有少數人還在生活中保留著,不少人只保留了部分常用的禮儀。不過,多數人認為,在現代社會提倡傳統生活禮儀,有利于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有利于人與人之間的和睦相處。
對在現實生活中保留我國傳統生活禮儀,你是怎么看的?請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擇一個角度,一個側面構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詩歌外,文體自選,標題自擬,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思路點撥:中華民族是禮儀之邦,明禮可以塑造人們美好的心靈,激起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禮儀,禮節,禮貌,更是現代文明的象征。為構建和諧社會,我們應當大力提倡“克己復禮”。考生作文時可以從以下思路入手:
思路一:弘揚傳統,建設精神文明。禮儀在社會交往中既為人們所認同,又為人們所遵守。對于旨在維護森嚴的封建等級制度的禮儀制度,尤其是那些落后的繁文縟節,新的社會制度和價值體系非但無法接納,而且必須堅決予以摒棄。
思路二:促進交往,形成有效溝通。懂禮知節,不僅是我們的傳統美德,而且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內容和要求。大到國家往來,小到人際交往,都離不開必要的禮節、禮貌。待人處事禮在先,禮貌是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規范,是人們在交往中應當共同遵守的道德準則。
思路三:尊長愛幼,拒絕“禮”腐敗。尊長愛幼是傳統美德,真正的禮是發自內心的,真誠的,不思回報的。現代社會,“禮”卻被當做敲門磚、晉升梯、招財手、免罪牌。對于這種不良風氣,我們要堅決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