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題展示】
閱讀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材料1:《百喻經》里記載了一個愚人食鹽的故事:從前有個愚蠢的人到了別人家里,主人請他吃飯菜。他覺得主人的菜淡而無味,主人聽說后,便加了些鹽。加鹽之后菜的味道非常鮮美,這個愚蠢的人便想:“菜的味道非常鮮美,是由于加了鹽。加少許一點就這樣好吃,多放些不是更好吃嗎?”于是,他去街上買了一大包的鹽,回到家里急急打開,不吃菜,只吃鹽。空口吃鹽吃得口味敗壞,結果反被鹽所害。
材料2:近年來,“人肉搜索”已經愈演愈烈。一位權威人士表示,這種“類民眾監督”的確利弊難取舍。從監督手段來看,“人肉搜索”確實是讓公眾機構、公眾人物走向更透明、更多人監督的一個過程。但從另一個方面來看,“人肉搜索”使用不當,容易引起網絡暴力等消極影響。“人肉搜索”事件中,當被搜索對象的個人隱私被毫無保留地公布,他所面對的就不僅僅是人們在網絡上的口誅筆伐,甚至在現實生活中也遭受到人身攻擊和傷害。“人肉搜索”超越了網絡道德和網絡文明所能承受的限度,就容易成為網民集體演繹網絡暴力非常態行為的舞臺,侵犯了個人隱私權等相關權益,阻礙了“人肉搜索”發揮網絡輿論的監督作用。
要求選擇一個角度,一個側面構思作文,立意自定,除詩歌外,文體自選,標題自擬,不要脫離材料內容及其含意范圍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于800字。
【寫作方向一】
材料1中,在食物里放適量的食鹽,可以增添美味;再加一些,就會過咸,不再美味;如果只吃鹽,那就品嘗不到美味,而且會敗壞人的味覺。結合材料2,我們可以知道兩則材料意在表明,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把握好尺度,任何事情都有個“度”,過與不及都不好。我們做任何事都要恰到好處,否則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會弄得很糟。
佳作展示:
給秦始皇的一封信
□高提更
嬴政:
此時此刻提筆給你寫信,我心潮澎湃。想當初,你金戈鐵馬馳騁疆場,氣吞萬里如虎。你“掃六合”而一統天下,開創了萬世偉業,然而不過短短幾年,你的帝國便土崩瓦解了。真是興亡忽焉!何哉?作為一個帝王,應具有憂患意識,應善于把握分寸,這樣才能國泰民安。
還記得嗎?登上帝位后,你變了。“廢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焚書坑儒,慘絕人寰。你說,你是以自己的方式鞏固政權,但是你忘了,國之固不在山溪之險而在民心。戰爭剛剛結束,正是輕徭薄賦減輕百姓負擔,贏得民心的好時機,不應該大動干戈。而你卻一心為鞏固自己的政權,暴力壓制,結果使矛盾激化,你的帝國不久也就土崩瓦解了。
嬴政,你回頭看看你所締造的繁華景象吧:那美輪美奐的負棟之柱、架梁之椽,那無與倫比的直欄橫檻,亭臺樓閣……你想締造出人間的天堂,然而如此的揮霍無度,任意妄為,不思百姓無衣無食,不思民心不安,國怎能安?嬴政,你再想想你的生活:鼎鐺玉石,金塊珠礫,你擁有了堆積如山的珍寶,可你還不滿足,仍然一味地掠奪,一味地殺戮,一味地欺壓。你的無“度”最終讓你的瓊樓玉閣化為灰燼,讓你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的鐵騎失去了威力,讓你的萬里疆土變得四分五裂!
嬴政,不知你是否曾靜下心來想過,為何會有這樣的結局?這一切其實都是你處理事情不瞻前顧后,沒有把握好分寸所致啊!你不思國之安,“費盡心機”征斂財貨,卻用之如泥沙,天下子民都對你怒目而視。你的橫征暴斂,你的嚴酷刑罰,你的苛捐雜稅,你的一系列措施都在逾越“度”的界限,讓未來的“患”迅速而至。或許你認為,假如歷史可以重來的話,你會把握好分寸,會把“度”作為治國的座右銘,但是歷史是不可能重來的。你期盼你的朝代可以延續千年萬年,你憧憬你的子孫可以千世萬世做君王,但是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你的大秦帝國已是焦土一片……你只思眼前花好月圓,而不思禍患常積于忽微。
嬴政,這時你明白了,沒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擋歷史前進的車輪。在它駛過的深深車轍里,銘刻著一個深入人心的道理:居安思危,凡事有度。
點評
這是以書信體寫的一篇優秀作文。作者結合秦始皇的經歷,向他,也向人們講述了“居安思危,凡事有度”的道理。文章把深刻的道理闡述得深入淺出,讓人耳目一新。同時,作者選用了一些整句、散句,使文章的語言形式富于變化而不呆板。文章行文活潑自然,充分顯示出作者較強的語言駕馭能力。
【寫作方向二】
考生可圍繞“度”這個詞展開一些聯想。比如上網,我們可以查資料,寫博客等,提高自己,但是有些人上網卻只玩游戲,有的甚至玩個通宵,那就不對了。所以要適度上網,不沉溺于網絡;比如學習,知識是要慢慢地滲透和消化的,一口吃個大胖子的想法是不可取的;比如罌粟,它的種子可以用作醫藥方面的麻醉劑,可是有些不法分子卻用其制作成毒品;還有勤奮,這是一種美德,但若把自己逼得太緊,透支體力就劃不來了。
佳作展示:
有限度才是硬道理
□支喜鵬
“度”,在漢語中是尺度和法制的意思,在哲學上講的是質與量的關系。弓拉得過滿,弓弦會斷掉;月過了它的滿期,必定要虧。這就告訴我們:愛任何一樣東西,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一個限度;我們不應該超出這個限度,否則會事與愿違。
過分和過度只會與預期南轅北轍。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富翁丟了一條名貴的狗,他十分心痛,于是便登報:有能找到他的狗的,賞金五千元。有一個乞丐找到了那條狗,正要送還時,富翁又登報,賞金加到了一萬。乞丐一想,再等等,也許價錢還要提高。于是他把狗拴到了下水道。等到富翁的賞金提高到10萬時,乞丐笑呵呵地走進了下水道,卻發現那條狗早死了。
凡事都要有度,做事應量力而行。對自己或他人的要求不要太過,一切都要適可而止。古人說:“有心栽花花不發。”不要過分追求每一件事都必須完美,因為世上沒有一件東西是絕對完美的。有人說天上的太陽完美,但太陽也有被月球遮蔽的時候;有人說雄壯的山峰完美,但縱觀千百萬年的變化,它也在沉浮;有人說浩瀚的大海完美,要知道它也有神秘的百慕大三角那可怕的陷阱,也有被泄漏的石油污染的海域……所以平凡的你我更不可能完美。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我們有理由去追求完美,但不能去苛求。過分的苛求會使我們犯錯誤,從而事與愿違。
在現實生活中,許多人把握不好“度”,究其原因,有的是眼界不寬,因而一葉障目,不見泰山;有的是總以為自己很聰明,以自己為核心,以至于言行失去準繩;有的是利害擾其心神,私心膨脹,很難公允客觀。所以,準確把握“度”,僅有良好的愿望是不行的,一個人的心性、品格、胸襟更為重要。實踐證明,善于把握好“度”者,他必定重視自身的品德修養,努力增強自己的是非觀念和自我控制能力,知道哪些是應該做的,哪些是應該大力倡導的,哪些是要堅決反對的。通過加強自我修養,強化憂患意識,增強自控能力,努力做到在政治上把握住方向,感情上把握住原則,行動上把握住分寸,生活上把握住小節。這樣,我們的命運就會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
所以做任何事情總得有一個限度,有限度才是硬道理。
點評
作者語言風格自成一統,用大量的短句、排比句形成一股視覺沖擊力;用高度概括的事例、經典名言說理,理性客觀。在結構上,文章先提出觀點“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一個限度,超出這個限度,會事與愿違”,然后主要從超過限度的負面影響來論證觀點,最后分析把握不好“度”的原因,結構嚴謹,脈絡清晰。
【寫作方向三】
材料涉及到人們的理性處世問題。“過猶不及”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智慧,在今天依然具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其實許多事情本不像我們想象的那么復雜,正確和錯誤就在“度”的兩邊。在“度”的這一邊,事就做對了;一旦過了度,事就做得不對。我們要學會把握好“度”。現在社會發展中的許多問題,其實大多就出在對“度”的把握失衡上。
佳作展示:
做事要合度
□楊 華
泰戈爾曾寫過這樣一首小詩:“琴弦為什么斷了呢?我強彈一個它不能勝的音節,因此琴弦斷了。”這首小詩形象地告訴我們:做事要有度。
任何事情都有個“度”,過與不及都不合度。吃鹽的愚人之所以愚蠢,就在于不懂得合度的道理。花兒澆多了水會爛根,魚兒喂多了食會撐壞,莊稼施多了肥會死去,樁樁件件,竟是如此的事與愿違:愛花——花謝了,愛琴——琴斷了,愛魚——魚死了……這些都不是我們所希望看到的。愛一樣東西不能過度,否則會走向它的反面——過分的愛會造成不良的后果。
“度”恰到好處時美妙無比,一旦過頭就會走向反面,哪怕是好事也會適得其反。由此我想到了李后主。詩詞歌賦是他的最愛,可是他卻忘了,出生于帝王之家,生活在戰亂年代的他,應該擔負起振興國家的重任。“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一個凡夫俗子尚且如此,何況一位君王呢?但他沉溺于詩詞,不理朝政,越過了“度”的極限,到了最后,即使他化作一江春水,向世人宣泄他的怨恨也無濟于事。如果他能把握好“度”這把標尺,那么就不必苦嘗“獨自莫憑欄”的孤獨,不必忍受“羅衾不耐五更寒”的痛苦,不必感嘆“別時容易見時難”的無奈。他的后唐也就會“雕欄玉砌應猶在,朱顏不曾改”了,他的愁也不會如“一江春水”了。
在當前物欲橫流的社會,我們要看到金錢與權力是一把雙刃劍,運用得好是為自己、為他人、為社會謀福利的利器,既可以改善自己和周圍人的生活,又可積功累德,做更多善事;如果運用得不好,就會帶來無窮災禍。能夠認真把握好金錢與權力使用的“度”和“量”,你的人生便是富足而快樂的。因此,把握“度”,從根本上講是基于唯物辯證思維的一種人生態度,不為眼前現象所迷惑,居安思危,正確處理“度”和“量”。
當然,我們把什么事情都做得“恰到好處而不過”是非常困難的,但即使如此,我們也不能對任何事情都放任自流,不去考慮后果。能不能把握好,是我們的水平問題;去不去把握,是我們做人的素質問題。也許有些事情的度是很難把握的,但我們可以衡量出此事件的極限,將事情盡量控制在極限范圍之內,如此就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
點評
作者以泰戈爾的詩歌開篇,引出觀點統領全文,然后進行分層闡述,這樣既緊扣文章的主旨,又起到統攝全文的作用,讓讀者在剛閱讀文章時,就能夠感受到作者語言的力度和結構的嚴謹。然后引申觀點,并以李后主的事例佐證“把握好‘度’這把標尺”的觀點,再聯系現實,辯證分析,讓我們對如何把握好“度”這把標尺有了一個清晰的認識。本文論證嚴密,結構嚴謹,有條不紊。
【曹春齊/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