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封建社會等級制度甚嚴,就連人死后的葬墓也按照尊卑來稱呼。皇帝之墓稱“陵”,王侯之墓稱“冢”,圣人之墓稱“林”,百姓之墓稱“墳”。
陵——皇帝之墓。最早“陵”為“大土山”之意。如《左傳·僖公三十二年》中記載:“崤有二陵焉。”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崤地有兩座大山。而“陵”后來用來指帝王及后妃的墳墓。《秦始皇本紀》載:“秦惠文王葬公陵,悼武王葬永陵,孝文王葬壽陵。”這里分別記載了秦惠文王、悼武王、孝文王死后所葬之陵墓。尊奉帝王的墳墓稱為“陵”,是當時封建王權至高無上的地位象征。理所當然,對封建帝王的“死”,也就被諱稱為“山陵崩”了。
冢——王侯之墓。冢,本義為大的,地位高的。如《史記·高祖本紀》中記載:“項羽燒秦宮室,掘始皇帝冢,私收其物。”這里的“冢”實際為“墓”稱。不過,其中項羽火燒阿房宮,“楚人一炬,可憐焦土”(杜牧《阿房宮賦》)當屬史實,然而“掘始皇帝冢”卻作不得準,至今仍被認為是“中國考古謎案”。
林——圣人之墓。其本義如清代陳昌治刻本《說文解字》中所云:“平土有叢木曰林,從二木。凡林之屬皆從林。”又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有“林、君也,假借之義也”的解說。如司馬遷《報任安書》中所說:“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其意為士人具有這五種品德,然后可以立身于世,排于有道君子的行列。這是以“林”喻“君”的典范。據載,“林”為圣人墓稱還因此故:唐太宗貞觀十一年(公元637年),唐太宗特意下詔,撥給孔氏家族“戶二十,奉守林廟”。因皇帝金口玉言,“孔林”一出,就成了孔子及其家族墓地的正式稱謂。此后“林”便代稱了墓地。
塋——百姓之墓。塋,為“墳、墓”之稱,意近而不盡相同;墓僅指墓地,墳乃高土。如《禮記·檀弓》中記載:“墓而不墳。”可見,墓為封塋,實為土高者為“墳”。又唐代韓愈《祭鄭夫人文》中記載:“日月有時,歸合塋封。終天永辭,絕而復蘇。”這里的“塋封”,指塋地,或叫墳墓、墳地。這句話的意思是說:日月永恒,人無長久。難免有盡時,入土(墳墓)為安。從此與世長辭,不在人世。
歷經滄桑巨變,昔日帝王的陵墓仍巍峨聳立,圣人之林也蒼松翠柏依舊。而“陵”“冢”“林”“塋”作為中華文化之“墓”稱,則向世人訴說著曾經的歷史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