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簡介】
王朔,著名作家。1978年開始從事文學創作,自1984年初處女作中篇小說《空中小姐》發表在《當代》后,迄今已創作大約160萬字。反諷性敘事是王朔小說的顯著特征。王朔借用“反諷”這一敘事武器,運用“侃”和“玩”的“痞化”寫作方式,實現了其作品的雙重解構功能——顛覆傳統道德和價值觀念、否定常規社會秩序和主流意識形態以及無情地批判和暴露知識分子的劣根性。調侃式語言是王朔小說獨具特色的話語調式。王朔運用語言變幻的手段使語言呈現新鮮、奇特和陌生化的意味,收到了“以俗戲雅”和“以雅戲俗”的效果。
選文1 青春期的純純愛戀
陽光燦爛的日子
□王 朔
那個黃昏,我已然喪失了對外部世界的正常反應,視野有多大,她的形象便有多大;想象力有多豐富,她的神情就有多少種暗示。
這情勢使我既純潔又脆弱。
那年國際共運在全球,首先在東南亞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勝利。我國一直大規模援助的越共攻克了西貢,接著勢如破竹地橫掃了印度支那。紅色高棉和巴特寮的蘇發努克親王分別在各自的國家掌了權。美國遭到了丟臉的失敗。但這些光榮的勝利已經不能使我興奮了,我面臨著個人的迫在眉睫、需要解脫的困擾。
我日復一日守候在那棟普通的樓房前,殷切期待著畫中人出現。
我不止一次看到她的父母。他們常在傍晚時分騎著自行車從不同方向回來,有時車后架上還夾著一捆青菜或用網兜裝著幾個西紅柿掛在車把上。
她的父親很瘦小,總是穿著一身半舊的中山裝,跟誰都客客氣氣地打招呼,有時還站在樓門口扶著自行車把和幾個人聊上一會兒才上樓。他戴著副眼鏡,因而看人的目光總有些茫然。后來當我看到名噪一時的陳景潤的照片時,立刻在他們倆身上找到了共同點。
她的母親則可算個遲暮美人,幾乎和她父親等高。那個時候人們普遍缺乏保養,婦女到了她那個年齡大都形容枯槁,但她仍保持著皮膚的白皙和頭發的烏黑,一雙眼睛也時而泛出光彩。她的面容很柔和,但態度冷漠,我從沒見過她和一個鄰居說話,每次下了自行車便徑自上了樓,連她丈夫也不瞧一眼。
她的五官其實酷像其父,但那時我認為她更多地繼承了母親的遺傳基因。
我一次也沒等到過她。有幾次我一直等到夜里,家家戶戶都亮了燈,可她的那個窗戶總是黑的。有時忽然開了燈,但出現在窗口的身影不是她父親,便是她母親。
我壯著膽子在白天又幾次摸進過她家,屋里總是出現一些細微的變化:譬如桌上出現了一本看了一半的書,換了一種牌子的雪花膏;枕畔遺落了幾只發卡和幾根長發,鏡子上的薄灰被仔細地擦拭過。
我不知道她什么時候進來,又何時離去。她像一個幽靈來去無形,只在我的感覺和嗅覺里留下一些痕跡和芳香證實她的存在。
我延長了守候的時間,天還沒亮便穿過全城趕到這里,萬籟俱寂才乘末班車離去,仍舊一無所獲。
這不尋常的活動規律引起了我父母的警惕。他們認為我一定又和壞朋友混到了一起,因為我無法解釋如此披星戴月的理由。我受到了他們粗暴的對待,從此必須嚴格按照他們給我規定的時間表離去歸來。
(選自《動物兇猛》,有刪改)
[注]題目為編者所加,取自同名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
含英咀華
本文是節選自小說的一部分內容,其最大的特色是借“我”的視角,從側面展現了米蘭一家人的精神面貌。作者主要運用外貌描寫和神態描寫,刻畫了米蘭父母
的形象。如寫米蘭的父親,“很瘦小”“穿著一身半舊的中山裝”,完全是那個特定年代的裝扮。“看人的目光總有些茫然”,其實是寫出當時小人物對個人前途的絕望。作者還拿陳景潤和他加以比較,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鮮
明。寫米蘭母親則突出她的“美”,但是美的后面是對人的冷漠,甚至包括對自己的丈夫,寫出了那個年代人與人之間嚴重的階級對立。
思考練習
1.作者為什么說“這情勢使我既純潔又脆弱”?
2.作者在這里沒有寫米蘭,而是寫她的父母,為什么?
3.為什么寫“我”發現米蘭的屋子里出現了一些變化?
選文2言辭犀利話金庸
我看金庸(節選)
□王 朔
中國舊小說大都有一個鮮明的主題,那就是以道
德的名義殺人,在弘法的幌子下誨淫誨盜,這在金庸的小說中也看得很明顯。金庸筆下的俠與其說是武術家,不如說是罪犯;每一門派即為一伙匪幫。他們為私人恩怨互相仇殺倒也罷了,最不能忍受的是給他們的暴行
戴上大帽子,好像私刑殺人這種事也有正義非正義之
分,為了正義哪怕血流成河。金先生大約是純為娛樂大眾寫的這類讀物,若要你負起教化民眾的大任你一定
不肯,那又何必往一些角色臉上苦苦貼金?以你筆下那些人的小心眼兒,不扯千秋大義、家國之恨,他們也打得起來。可能是我不懂,渴望正義也是大眾娛樂的目的之一,但我覺得,扯淡就是扯淡,非要扯出個大原則,最惡心。
我不相信金庸筆下的那些人物在人類中真實存在過,我指的是這些人物身上的人性那一部分。什么小說,通俗的、純文學的都是人類自身的寫照,荒誕也是因為人的荒誕在先,總要源自人體的一部分真實。也許是夢魘,也許是幻想,也許是病態,可能費解,但絕不是空穴來風。只有一種小說跟這都不挨邊,那就是壞小
說,面兒上看著別提多實了,骨子里完全是牽線術,跟著作者的主觀意圖跑,什么不合理的事只要情節需要就硬干,說起來有名有姓,可一點人味兒沒有。
我一直生活在中國人之間,我也不認為中國人有什
么特別的人種氣質和超于世界各國人民的愛恨情仇,都是人,至多有一些風俗習慣的講究。在金庸小說中,我確實看到了一些跟我們不一樣的人,那么狹隘,粗野,視聽能力和表達能力都有嚴重障礙,差不多都不可理喻,無法無天,精神世界幾乎沒有容量,只能認知眼前的一丁點兒人和事,所有行動近乎簡單的條件反射。一句話,我認不出他們是誰。讀他的書,我沒有產生任何有關
人、人群的聯想,有如在看一堆機器人作業,邊讀邊問自己:這可能嗎?這哥們兒寫東西也太不過腦子了!一個那么大歲數的人,混了一輩子,沒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莫非寫武俠就可以這么亂來?
我認為金庸很不高明地虛構了一群中國人的形象。這群人通過他的電影、電視劇的廣泛播映,于某種程度上代替了中國人的真實形象,給了世界一個很大的誤會,以為這就是中國人本來的面目。都說張藝謀的電影歪曲了中國人的形象,我看真正子虛烏有的是金庸,會些拳腳,有意見就把人往死里打,這不是熱血男兒,也與浩然正氣無關,這是野生動物。
(選自《王朔文集》,有刪改)
含英咀華
王朔向來以言辭犀利著稱,對金庸的武俠小說,他也毫不客氣地加以批評。王朔認為在金庸的筆下是見不到平民的身影的,而那些所謂的英雄卻做著違背道德原則的事情。為了正義就可以大開殺戒,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是不可以容忍的。王朔還指出金庸的武俠小說已經脫離了現實生活,情節設計不合理。他認為金庸的武俠小說歪曲了中國人的形象。王朔對金庸小說的批評,恰是源于他自身的寫作風格。他的筆下總是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小人物,他們是腳踏大地的人,他們生活在“生活”之中。王朔正是在這些小人物身上寄托了自己對這個世界的人道主義情懷。他關心的是那些生活在這個世界的底層,有些失措,有些茫然,有些百無聊賴、不知所以,但是卻真誠、善良的人。
思考練習
1.如何理解“以道德的名義殺人”?
2.作者認為金庸的小說存在什么弊病?
3.作者認為中國人的形象應該是怎樣的?
選文3我看名家
躲避崇高(節選)
□王 蒙
在王朔初期的一些作品中,確實流露著一種玩世不恭的態度。他的第一部長篇小說《玩的就是心跳》的主人公,甚至對什么是已經發生或確實發生的,什么是僅僅在幻想中出現而不曾發生的也分不清了。對于他來說,人生的實在性已經是可疑的了,遑論文學?已經有人著文批評王朔故作瀟灑了。因為他更多地喜歡用一種滿不在乎、絕不認真的口氣談論自己的創作:“玩一部長篇”“哄讀者笑笑”“騙幾滴眼淚”之類。“玩”當然不是一個很科學很準確,更不是一個很有全面概括力的字眼。王朔等一些人有意識地與那種“高于生活”的文學、教師和志士的文學或者紳士與淑女的文學拉開距離,他們反感于那種隨著風向改變,一忽兒這樣一忽兒那樣的詐詐唬唬,哭哭啼啼,裝腔作勢,危言聳聽。
他的思想感情相當平民化,既不楊子榮也不座山雕,他與他的讀者完全拉平。他不但不在讀者面前升華,毋寧說,他見了讀者有意識地彎下腰或屈腿下蹲,一副與“下層”的人貼得近近的樣子。讀他的作品你覺得輕松地如同吸一口香煙或者玩一圈麻將牌,沒有營養,不十分符合衛生的原則與上級的號召,談不上感動……但也多少地滿足了一下自己的個人興趣,甚至多少嘗到了一下觸犯規范與調皮的快樂,不再活得那么傻,那么累。
掄和砍(侃)在他的作品中,在他筆下的人物的生活中,起著十分重大的作用。他把讀者“砍”得暈暈乎乎,歡歡喜喜。他的故事多數相當一般,他的人物描寫也難稱深刻,但是他的人物說起話來真真假假,大大咧咧,扎扎剌剌,山山海海,而有時又警句妙語,微言大義,入木三分。除了反革命煽動或嚴重刑事犯罪的教唆,他們什么話——假話、反話、刺話、葷話、野話、牛皮話、熊包話直到下流話和“為藝術而藝術”的語言游戲的話——都說。(王朔巧妙地把一些下流話的關鍵字眼改成無色無味的同音字,這就起了某種“凈化”作用。可見,他絕非一概不管不顧。)他們的一些話相當尖銳卻又淺嘗輒止,剛挨邊即閃過滑過,不搞聚焦,更不搞鉆牛角。
有刺刀之鋒利卻絕不見紅。他們的話乍一聽“小逆不道”,豈有此理;再一聽說說而已,嘴皮子上聊作發泄。從嘴皮子到嘴皮子,連耳朵都進不去,遑論心腦?發泄一些悶氣,搔一搔癢癢筋,倒也平安無事。
承認不承認,高興不高興,出鏡不出鏡,表態不表態,這已經是文學,是前所未有的文學選擇,是前所未有的文學現象與作家類屬,誰也無法視而不見。在雄獅們因為無力扭轉乾坤而尷尬,為回憶而驕傲的時候,猴子活活潑潑地滿山打滾,滿地開花。他贏得了讀者。
(選自《王蒙的道理》,有刪改)
含英咀華
本文作者從王朔作品的內容、思想情感、語言風格等方面給予了客觀的評價。作者指出王朔的作品中調侃占著主導地位,但是這種調侃不是很膚淺的閑扯,而是微言大義。作者還用“猴子活活潑潑地滿山打滾,滿地開花”這個比喻來評價王朔的作品:盡管受到很多人詬病,但是他已經贏得了很多讀者的喜愛。
思考練習
1.文章標題“躲避崇高”的含意是什么?
2.作者認為王朔的作品有什么特點?
3.如何理解“有刺刀之鋒利卻絕不見紅”?
參考答案見本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