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外出的采訪或多或少會帶點早起未盡的倦意。但當走進宗家順先生書齋里那一刻起,頓時被他硯中墨汁的香氣點燃了內心寧靜的燈盞,僅有不多的喧囂煩躁被這書齋里風鈴“叮”的一聲驅逐干凈。此時他正書寫一段佛經,神色里認真并且虔誠,令宗先生投禪入書的獨有風格,不言而喻的顯露出來。
輾轉從師,熏陶書法風骨
盡管意境才是決定一名書畫名家長遠發展的重要因素,但技藝功底卻是令意境衍生的重要根基。今日在中國,甚至是世界的書畫界里享有盛譽的宗家順先生,亦在年青時代輾轉從師時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宗家順先生自幼喜愛書法,1977年至2005年拜著名書畫家劉炳森先生為師學習書法;1982年后,又向著名書畫家王任先生學習書法、繪畫和篆刻。1986年至1992年底,在趙樸初先生身旁做秘書工作,縱使那時技藝已然有所小成,但仍是虛心向先生學習儒學、佛學、書法和詩詞。于儒家和佛教思想的浸淫期間,宗先生漸漸領悟到兩家至理的精華與相通之處,并將中國儒道精神的風華與佛教禪宗的意境巧妙的融合,最終以筆墨的形式體現在作品上。
他擅長行書和隸屬,亦兼作楷、草,其特點是具有中國傳統書卷文氣,透過其肅穆卻不失儒雅的筆鋒,凝視可觀望中土神州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的波瀾之氣,閉眼可聆聽到禪宗梵音潺潺,如同身臨雷音,誠聞佛法。
觀看宗先生行書,只覺筆、墨、紙間隱有一種難以言喻的默契,期間行云流水,渾然天成。仔細著瞧他妙筆之下如何生花,比西方油畫更顯飄渺不定的流水風情,比沙畫過程多了一份塵埃落定的蕩氣回腸。其行書在繼承趙樸初先生書法精髓的基礎上,博采眾家,形成了自家寧靜致遠、凝重文雅的風貌;隸書健行穩重,卻也含幾分年少輕狂留下的灑脫不羈。
如今宗家順先生的作品除經常參加國內外重大展覽外,同樣在日本、澳大利亞、香港和內地多次舉辦個人書法篆刻展。因此,他的書法藝術,為國內書法界和收藏界人士熟悉和稱道,享有很高的聲譽。雖他形成一幅佳作時間約摸一炷香左右,但便應了中國那句古話:“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宗家順先生有如今的造化,也是經過數十年寒暑苦練,數十年人生閱歷磨礪。
少年時期的宗家順就已開蒙提筆,在漫長的書畫藝術生涯起點上啟了程。早在1977年,他經李萱立先生引薦,拜在著名書畫家劉炳森先生門下,后又向著名書畫家王任先生學藝。在兩位前輩良師的悉心教導下,宗家順刻苦研習技藝,在根基上打下穩實的基礎。他提到,恩師劉炳森曾多次教導:“一個成功的書家必須有扎實的基本功,吃透傳統書法中的優秀范本和經典,是進入藝術殿堂的必由之路。”
學書伊始,宗家順先生從唐朝顏真卿楷書入手,僅苦學臨摹顏真卿《東方朔畫贊》《勤禮碑》等就達6年之久,繼而追慕“二王”,同時學習李北海、楊凝式、蘇東坡、米芾、董其昌及漢、魏碑版,數十個寒暑輪回的“修行”,令中國書法傳統精髓融入他的筆鋒里。
投禪入書,心靈追溯
自然界中百花爭艷,各具異色異香,唯有梅花以“白”為傲,散香卻無故作媚態之姿,頗有花中君子之風。古人云:“梅花香自苦寒來”,正好可以隱喻真正的書法名家。
在追尋中國傳統文化寶藏的精神境界里“悠然自得”的臥薪嘗膽,歷經“風霜”的字,才顯得出格外醒神的風骨,令道家所說的“精氣神”全數躍然紙上。
“生活無處不詩畫,人間四季皆性情”,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任何美之言論,皆無法相比于天地。天地之美,真實無虛,不必言喻。透過對于自然之美的心領神會,始得達其真美。美源于真,順應萬物;愛關乎情,惠澤草木。藝術創作貴在敢于否定自己、勇于超越自己,貼近生活,展示生氣,融入生命,終致恬淡自然、情境交融、意象共生。
對于宗家順先生來說,每一次藝術創作的過程都是一次回顧往昔的心靈追溯過程,每一個提筆、落筆間,都有風霜暑熱里歷練的痕跡。
受過佛教禪宗文化的日久感化,也是溫文爾雅的儒家學者,生活令他練就了握筆流書的精湛技藝,更讓他的人品在禪宗和儒學的洗禮下得到升華,令自身在這個極易浮躁的大環境下始終保持著一份難能可貴的平靜。
宗家順先生的一言一行,每一個抬筆后的落定,都顯露出作為一個不以追逐名利為目標的民族傳統藝術家的統一風范。
我想這應該歸功于宗家順先生一直研修佛經的緣故,以致于沉浸書畫界多年,他依然寧心靜氣,書法上“投禪入書”,自成獨特的風格。
生活里始終以一種“讓”的思想為人處世。“讓”即謙虛禮讓,是中國這個具有悠久歷史文化的禮儀之邦數千年來,一直未曾變更的人道精神。
身著樸素不喜奢華,心懷禪宗慈悲,胸有儒道文雅。在書法中日積月累悟出的人生至理簡單而又深刻,令他始終淡然安靜的生活,本著中國傳統文人的知書達禮的風貌,在這個風靡追逐名利的年代里大隱于市。
人物簡介:宗家順,字迦舜,號逸山,1955年生于江蘇鎮江。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擔任中國書法研究院副院長、北京市西城區文聯副主席、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書法畫聯誼委員會委員、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書畫委員會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等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