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全球歷史最悠久唱片公司之一,EMI曾與華納、索尼、BMG、環球合稱為二十世紀世界五大唱片集團。2011年11月,美國花旗集團宣布將EMI旗下唱片業務以19億美元出售給環球唱片,再將版權業務以22億美元出售給索尼唱片。至此,這個有著百年歷史、曾擁有眾多大牌歌手的唱片帝國落下帷幕,只剩昔日殘像榮光隱現。
EMI,全稱“Electric and Musical Industries”,前身是1897年成立于英國倫敦的留聲機公司(The Gramophone Company),主營留聲機及唱片業務。1931年,留聲機公司與英國哥倫比亞留聲機公司(Columbia Graphophone Company)合并成立了EMI,使其成為當時全球規模最大的唱片集團。EMI成立初期,因遵循老式唱片規格及受到經濟大蕭條時期的影響,導致不少旗下藝人紛紛跳槽離去。五十年代初,本由EMI代理英國及英聯邦國家發行權的RCA唱片及CBS也改為與Decca和Phillips合作,EMI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
1955年,為挽回不利局面,EMI以850萬美元收購美國Capitol唱片公司96%的股份,希望通過它來打開美國唱片市場。然而事與愿違,Capitol在流行音樂及爵士樂領域的保守作風令EMI無法從50年代盛行的搖滾樂中獲益。直至進入60年代,以The Beatles為代表的英國搖滾樂隊的加盟才令EMI有了轉機。1970年,The Beatles的解散對EMI發展造成了極大創傷,為填補空缺,接下來幾年EMI簽約了諸如Pink Floyd、Queen等樂隊,將品牌文化深入搖滾樂的各個層次。1979年10月,EMI與英國Thorn電子產業合并為Thorn EMI,令其市場更加壯大。到80年代,EMI經營狀況頗佳,旗下眾多歌手、樂隊替公司謀利。1992年,英國億萬富翁Richard Branson為組建航空公司向EMI出售旗下極富盛名的“維京唱片”(Virgin),推動EMI成為世界五大唱片集團之一。
與其他四大唱片集團通過資本運作來介入音樂不同,EMI專注音樂及制作領域,在流行樂及古典樂大有作為,旗下人才濟濟,不僅有老牌歌手撐場,也有新人不斷涌入。然而,再強大的唱片帝國終抵不過唱片業衰敗、市場不斷萎縮這類事實的打擊,EMI開始走上合并收購之路。2001年,美國在線時代華納公司有意并購EMI,卻遭受歐盟《反壟斷法》的否決未能如愿。2007年,泰豐資本(Terra Firma)以42億美元收購EMI,這一舉動令EMI旗下某些藝人憤然離去,卻也逃不過公司日益虧空的局面。2011年2月,泰豐資本將EMI抵押給花旗集團,僅9個月后,花旗為減少虧損便將EMI一分為二出售,終結其百年歷史。縱然EMI已落下帷幕,但我們卻不能忽略它在百年發展歷程中給全球唱片業帶來推波助瀾的作用,更不能遺忘那些美妙動人的音樂。
1.1897年,剛從美國“國家留聲機公司”辭職的威廉·歐文前往巴黎與投資者兼合伙人特拉瓦·歐文創立“留聲機公司”。1899年,公司收購弗朗西斯·巴德羅的畫作“His Master’s Voice”作為公司商標,日后該商標成為全球著名的音樂標志。
2.The Beatles是二十世紀全球最知名的英式搖滾樂隊,他們用音樂改變了世界。1962年The Beatles與EMI簽約,成為六十年代EMI最大的“金礦”。樂隊于1970年解散,主唱John Lennon在1980年被人刺殺,令歌迷痛惜不已。
3.The Rolling Stones與同時代的The Beatles相比,音樂上更具攻擊性和叛逆色彩,是搖滾史上最具影響力的樂隊。2008年樂隊結束了與EMI長達31年的合約,但無法否認是EMI成就了滾石樂隊。
4.Pink Floyd是EMI七十年代的象征,他們以迷幻搖滾樂出名,隨后發展為前衛搖滾樂。2010年,Pink Floyd因與EMI關于歌曲網絡使用版稅的糾紛而解約。
5.1972年,EMI與Queen(皇后樂隊)簽約,并在次年推出首張同名專輯, 2010年,皇后樂隊與EMI分道揚鑣,轉簽環球唱片。
6.Spice Girls(辣妹組合)是流行音樂史上最成功、最具影響力的女子偶像團體,她們開創了女子組合在世界范圍內成功的先例。1996年Spice Girls與EMI旗下Virgin唱片簽約,在2000年發行專輯后便單飛解散。
7.Coldplay是EMI進入二十一世紀后崛起的一支英國搖滾樂隊,他們秉承了英式搖滾的一貫風格,在商業成績上頗為出彩,被譽為是繼The Beatles后EMI最成功的商業搖滾樂隊。
8.2007年,EMI與美國歌手凱蒂·佩里簽約,她也不負眾望,成為EMI時下風頭正勁的女歌手,僅推出兩張專輯便在樂壇大放異彩。
EMI在中國
EMI在中國也有百年歷史,1908年EMI收購的法國Pathe-Marconi唱片在上海成立“東方百代唱片公司”。當時華語樂壇諸多巨星如周旋、聶耳、冼星海等人云集EMI錄制唱片,百代在中國的成立帶動了國語歌曲的新熱潮,成為中國流行音樂史上一個重要篇章。港臺方面,1949年百代唱片由上海遷往香港,自此開始了與香港藝人合作之路。不過,相比同時期歐美樂壇的良好發展,EMI在華語樂壇的成績并不亮眼。直至90年代后,EMI在臺灣地區成立科藝百代,蔡琴、張清芳、伍思凱等歌手的加盟才令市場有所改善。
1997年,EMI與產后復出的王菲簽約,并網絡了那英、林憶蓮、陶喆等歌手的加入,令其步入百花齊放的階段。在臺灣地區,科藝百代旗下包括Virgin與Capitol等品牌,而維京音樂(Virgin)更是“領頭人物”。1998年,維京音樂在臺灣成立公司,它的成立為EMI在華語樂壇的發展注入更多活躍新勢力。千禧年后,維京亞太區總經理姚謙帶領一眾新簽約藝人,如侯湘婷、江美琪、蕭亞軒等人走上了時尚化的音樂路線,在市場得到巨大反響。
2008年8月,隨著百代前任亞太區總裁鄭東漢的一紙聲明,百代唱片正式撤出中國市場,EMI與中國的百年情緣就此了結。隨后,鄭東漢宣布以億元港幣收購EMI大中華區業務,包括內地步升大風、香港金牌娛樂及臺灣科藝百代,重組為“金牌大風音樂集團公司”,成為第一家由國際公司轉型的華人音樂集團。
1.潘迪華是60年代港星,事業起步于夜總會,1964年成為香港第一位簽約英國EMI的歌手。
2.1990年5月,EMI進入中國臺灣地區成立科藝百代,由歌手齊秦出任EMI臺灣分公司國內部總經理,任職兩年。
3.相比女歌手強勁勢頭,EMI簽約的男歌手并沒有那么耀眼。1995年,張信哲從滾石音樂跳槽至EMI推出專輯《寬容》,該專輯被認為是張信哲的巔峰之作,他也憑借《寬容》獲得臺灣金曲獎最佳男歌手。
4.1997年,EMI以6000萬天價與王菲簽約,并推出專輯《王菲1997》。1997年至2001年,王菲在EMI推出五張專輯皆取得良好成績,王菲的歌路也在主流與另類曲風中找到平衡點。
5.1998年那英加盟EMI,并于同年推出專輯《征服》,獲得當年內地銷售榜總冠軍。千禧年發行的專輯《心酸的浪漫》令那英獲得臺灣金曲獎最佳女歌手。
6.千禧年后,臺灣科藝百代旗下維京唱片表現最為出色,其亞太區總經理姚謙打造眾多新人,而蕭亞軒便是最受矚目的新人之一。2004年蕭亞軒與維京結束合約,并于2005年轉簽華納唱片,卻遭遇事業低潮。2008年,她再次簽約維京唱片,人氣得以回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