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泰晤士河畔的古老城市,歷經兩千年的歲月洗禮,容顏依舊。昔日的日不落帝國首府,如今的奧運之都,新舊交替的城市中處處都可感受到英式獨有情懷,在傳統建筑與現代建筑交融碰撞下,一個全新的英倫印象呈現在了世人眼前。
倫敦塔橋:
這是泰晤士河上一座揚名世界的橋,它是倫敦的正門,也是倫敦的象征。早在19世紀下半葉,倫敦經濟飛速發展,在城市東部急需一座橫跨泰晤士河的橋梁。由于當時碼頭的位置位于倫敦橋和倫敦塔之間,如果新橋太低,船只則無法通行,設計師瓊斯將其設計為開啟橋,橋面分為兩扇,每一扇都可通過液壓裝置豎起到83度,船只便可順利通行。在橋的兩座橋基上建有兩座方形主塔,塔尖遠觀如同皇冠般霸氣,故得名倫敦塔橋。塔橋從1886年開始建造,歷時八年,共用去了7萬噸水泥,橋塔和橋身共用去11萬噸鋼鐵。為保護骨架和增添美感,還在橋塔和橋身的鋼鐵骨架上用花崗巖和波特蘭石加以裝飾。
1.慕名而來的游客都想觀賞到橋板升降的那一刻,如今兩扇橋板每年約升降500次。雖水上交通已比過去減少了許多,但水上交通仍比公路交通有優先權。
2.瓊斯于1887年逝世,他的總工程師約翰·沃爾夫-巴瑞爵士成為工程領導人。沃爾夫-巴瑞改變了瓊斯一開始的中世紀式的表面裝潢,而使用了更有修飾性的維多利亞時代的新哥特式裝飾。
白金漢宮:
這是英國王室位于倫敦的主要寢宮和辦公地點,也同為英國的標志性建筑。女王作為英國國家元首和英聯邦領袖平日里在此辦公及履行禮儀性職責,每逢國家慶典和危機時刻,這里也成為一處重要的集會場地。建于1703年的宮殿因白金漢公爵所建而得名,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后,正式成為英國王室宮殿。白金漢宮的建筑風格為新古典主義,共有五層,其中高度較低的兩層作為服務人員使用。建筑外部材料選用巴斯石灰巖,內部則以人造大理石和青金石為主。正面廣場有鑄鐵柵欄保護,廣場外為手持權杖的維多利亞女王雕像。白金漢宮的附屬建筑包括皇家畫廊、皇家馬廄和花園。每年夏天,王室還會在花園內舉辦盛大的皇家招待會。
大本鐘:
大本鐘是另一處位于泰晤士河畔的城市標志性建筑,它是英國國會大廈附屬的鐘樓,即威斯敏斯特宮鐘塔。于1858年4月10日建成,鐘樓高約97米,大本鐘重13.5噸,鐘盤直徑約為7米,是英國最大的鐘,也是世界上第二大四個方向朝向的時鐘。在每個鐘面的底座上都刻有拉丁文題詞,“上帝啊,請保佑我們的女王維多利亞一世的安全”,可見鐘樓在英國人心里有著極強的地位。大本鐘從1859年開始就為倫敦報時,每隔一小時報時一次,而在國會開會期間,鐘面則發出光芒。大本鐘使用人工發條,可靠性毋庸置疑,自建成起,倫敦格林威治天文臺的官員每天兩次派人校對它。鐘聲響徹了一個多世紀,仍舊清晰明亮。
1.白金漢宮中央豎立的旗桿是告知游客女王是否在宮殿,當旗桿上飄揚的是英國皇家旗,女王便在宮中,如若飄揚的是英國國旗,女王則出宮了。
2.如今白金漢宮對外開放,清晨都會進行著名的禁衛軍交接儀式,這也是王室文化一大景觀。據統計,白金漢宮已接待了來自全世界各地400多萬的游客參觀。
3.來倫敦觀光的游客,無不想到大本鐘,站在橋上欣賞這座別具匠心的鐘樓,聆聽鐘聲的響起。在每年迎接新年來臨的時刻,這里都是倒數和歡聚的最佳現場。
4.英國國會大廈原本沒有鑲嵌大本鐘,在1834年因焚燒引起的火災將其夷為平地,之后重建才將大本鐘建于東北角上。當時的工務大臣本杰明·霍爾爵士監制,為了紀念他的功勞,取名為大本鐘,因為本是本杰明的昵稱。
瑞士再保險塔:
這是一座外觀酷似子彈的大廈,昵稱“小黃瓜”,高約180米,共有40層,螺旋式外觀,被譽為21世紀倫敦最佳建筑之一。建于倫敦市區金融城的中心地帶,由赫赫有名的福斯特勛爵設計。這座大廈是倫敦第一座高層生態建筑,環保的理念是大廈設計的初衷。打破傳統辦公建筑方形結構,圓弧形的設計,使底部和頂部漸漸收緊形成曲面,現代化氣息頗濃的建筑借助空氣動力學,取得最大程度的采光及通風。
1.在頂層餐廳,還能飽覽整個倫敦市區360度美景,讓人嘆為觀止。
2.夜色中的倫敦眼更具迷人魅力,霓虹彩燈的裝潢下冉冉升起的新倫敦建筑一大亮點。
3.原定5年后拆卸的倫敦眼極受英國人及來自世界的游客歡迎,當地市議會于是決定長久保留,并批準它成為永久地標。
倫敦眼:
倫敦眼又名千禧之輪,是倫敦迎接新世紀到來而建的新地標性建筑,它位于泰晤士河畔的蘭貝斯區,與議會大廈和大本鐘隔河觀望。它曾是全球最高的觀景摩天輪,如今排名第三,1999年底開放,高度為135米,是欣賞倫敦美景的絕佳位置。倫敦眼重約1500噸共有32個座艙,設有空調并不能開窗,每個座艙可載客15名,環繞一圈需要30分鐘,回轉速度平均每秒0.26米。如今已有上千萬人次乘坐觀光,在摩天輪上鳥瞰倫敦全市,將新舊城區建筑一覽無遺。倫敦眼圍繞在哥特式、古羅馬或維多利亞建筑群中,更顯獨具一格,為傳統古典的倫敦帶去了新鮮的現代化風格,也為悠久流長的泰晤士河注入了一絲浪漫情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