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么一個真實的段子:某市原來有個巨大的垃圾場,市長某日坐車環城,見此地深為痛心,遂花費多億,改造成為公園。一時傳為佳話。某記者問當地財政,花這么多錢,有任何回報否?該省財政廳一官員臉紅:“為百姓造福,怎么能算回報呢?”記者沉默兩分鐘:“您虧心不虧心?”官員不語,悻悻而去。
段子是真的,而一些缺少回報的“面子工程”的締造者——當地主政者與千方百計想讓政府的資金保值增值的“捍衛者”——當地財政之間的權衡與博弈,也幾乎每天都在進行。
沒有回報的強行投資
東部某省財稅局,五月初。
這應該說是一個非常偶然的機會。上一次去采訪大概是一年之前,這個基層財政收入極高的地區,似乎對面子工程有更大的感慨。沿海某市財政局企業處長表示:“我們這每年(財政)收入看著很高,是吧?但你看建了多少沒用的東西!”據他提供的資料,該市2010年1月到2011年12月,統共建立城市“形象標志”三件,其中免費開放的公園(植物園)類兩座,城市標識設計及推廣一件,總投資2.71億元。
“你看我們的財政收入,占比不多是吧?對,當初市政府對我們說的就是這樣。這么一點錢,功在當代,利在??后面的話就不說了。”他調侃著拿出另一本賬,是該市財政對中小企業技術研發及新項目建設投資的賬本。該市規模以上企業一百五十余家,統計投資1.02億技術研發投資,小微企業700余家,統共投資三千余萬。“你知道我們的財政收入主要就來源于這些企業。而這些企業的生存又主要來自創新。這三個一分錢回報沒有的項目,如果投入企業,”他舉起三個手指:“三倍投資,我至少能保證他有三倍的利潤回報。”
讓這些財政人痛心的顯然不只是這筆錢沒有回報。更深層的問題在于,財政人根本無法反抗這些“毫無道理”的投資。而更加讓這些人無奈的是,它有時候會讓一個地方業已分配完畢的預算變的毫無意義。
而這才是這些主政者與財政人的最大分歧。
以預算為綱
一些地方對于這種打亂預算的面子工程,也有自己的對策。比如河北某市,就采用了直系項目預算報表。所有項目預算都有自己的優先等級,由市領導簽字批準。而那些追加下來的政績工程,顯然會被主政者劃到“最優先”一級。而后通過政府常務會討論,其他的“最優先”項目會分割掉一些該項目的預算。“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市長說了,我們不能不給錢,只能在會上勸說某些項目‘比它還重要’,能挪出一點是一點。”該局副局長表示。
當然,作為地方政府CFO,地方財政最希望的是政府能夠以政府資金投入回報率為重點。“如果做不到,起碼要讓這些領導知道,政府的錢,也要講究量入為出,這政府的錢啊,不是收上來的,而是賺回來的。如果連這都做不到的話,那能不能尊重一下我們做了很久的預算呢?”該局長無奈的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