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很多人感興趣的名詞。市長預備費。
在不同的層級它有不同的名字:縣長市長省長預備費,還有更高的層級。這筆錢一般不會出現在大眾的視野中,甚至網上連一條解釋都沒有。
“這是一筆隱形的資金。”雖然很不愿意提及,河北省某市財政局局長還是決定和記者談談這筆錢。
有多少?
不得不說,我們有一個不成文的慣例:如果一筆錢沒有規定的數據,那么它的彈性就會變得非常之大。
大到什么程度?據記者采訪到5市的數據,2011年市長預備費在1500萬到1.2億不等。而其來源也頗為有趣:有的是規定了市長預備費的數量,而一些省市則以本年度市本級預算的百分比(1%-3%,具體數據各地不等)來劃撥市長預備費。
而這筆錢的名目更是五花八門。有財政預備專款,年度預算預備費,政府預備費等等名稱。有意思的是,在記者采訪到的多個地區,并沒有任何一個地區這筆錢的名稱被冠以“市長預備費”之稱。甚至有些地區的這筆錢連個名頭都沒有,單設名稱:預算預備金。
誰負責?
無論它叫什么,這筆錢是板上釘釘的事情。那么,這筆錢由誰來負責?換而言之,誰行使撥出它的權利?多省市財政廳局長均表示,雖然這筆錢的俗名叫“市長預備金”,但單一從市長來說,或者換而言之,從市委書記一把手的角度,是沒有權利單獨劃撥這筆資金的。
“和很多人的臆想不太一樣,這筆錢在我們這里看來,作用程序是完全反過來的。”北部某市財政局副局長表示,一般的預算,比如部門預算,是由部門提出,財政修改,人大審核,黨政討論批準。然而這筆從一般預算中分離出來的預備費用的使用模式,則一般是由市長工作會議提出,經討論之后由財政撥款。
“也就是說,第一,這筆錢還是在財政的手里,不是市長和市委書記想花就花的。第二,這筆錢的花法是透明的,每一分錢花去了哪兒,都有明確的記載。第三,這筆錢的負責人并不是市長或者市委書記,是整個市政府。”該局長表示,雖然是這樣,但當地的黨政一把手一旦合力拍板,即使這筆錢的花費方向存在質疑,“也基本無法挽回。”
干什么?
那么就涉及到了第三個問題:這筆錢都被用來做了什么?
回答者寥寥。山東省財政廳某工作人員表示,這筆錢一般都用于“急用”,如抗震救災,農民補貼,事業單位績效工資等等。看起來都是非常正常的方向,但也有一些黨政機關領導把這筆錢當做政績工程的“自留地”,更有甚者用來“回饋家鄉父老”。這筆錢極少見諸媒體,原因大概在于兩點:其一,既然叫市長預備費,那么不管做什么都有市長市委書記作秀之嫌,因此不予宣傳;其二,雖然某些地方對這筆錢的合法性做出了解釋,但很明顯,并沒有一部法律明文規定這筆錢的存在及使用明細,這就讓這筆“隱形的金庫”的存在感更為曖昧;其三,也確實存在一些黨政機關領導以其作為自身可控的“福利”,而在現在的財政預算支出辦法之下,或者更深度的說,在我們的這種并不完備的政府資金管理制度之下,這筆幾乎是給地方主政者的“小金庫”,也就更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