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世界逐漸從2008年金融危機中走出的時候,公眾不能忘記與驚心動魄的市場崩塌賽跑的決策者,穿梭于美國財政部、美聯儲和其他市場監管與立法部門之間的美國前財政部長亨利?保爾森(Henry ?Paulson)。而保爾森的成功,源于其自身強悍的能力,更源于其所處的經濟體制和社會體制。
政府市場無壁壘
保爾森的簡歷足以證明存在于華盛頓與高盛之間的旋轉門——在美國聯邦政府工作過后前往高盛,然后又從高盛回到聯邦政府。而這種轉變在中國是完全不可想象的。
獲得哈佛畢業的保爾森先擔任尼克松政府國防部助理部長的人事助理,之后擔任白宮內務委員會成員,1974年辭職加盟美國投資銀行高盛,1999年成為高盛的CEO,在保爾森的領導下,高盛成為華爾街最賺錢的投行。由于小布什的第一、二任財政部長接連辭職,2006年小布什煞費苦心地尋找他的新財政部長。小布什所在政府一直在尋找一位更有效的經濟政策代言人,保爾森是最合適的人選。在美國,民主黨的白宮與共和黨的白宮向來涇渭分明、各執一端。民主黨強調的是聯邦財政收支平衡,而共和黨要求的是減稅。讓高盛CEO來領導美國財政部在最近這些年中似乎已經成了民主黨與共和黨兩黨間少見的共同想法。
《經濟學人》稱,保爾森的政策本性多半都很符合“布什學”:他忠于自由貿易,是減稅政策的堅定支持者。但是保爾森對財政部長一職并不感興趣。當時在高盛,保爾森掌握高盛全球大權的廣地,在華爾街,保爾森也是擲地有聲的主兒。在美國常駐聯合國代表約翰?博爾頓(John Bolton)強烈推薦下,保爾森同意去見總統小布什,但他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小布什的任期還有兩年時間,伊拉克戰爭已經將美國拖入戰爭的疲勞狀態,充當世界警察的背后是對美國國力財政的巨大消耗。在見小布什前,保爾森聽取了多方意見。當見到總統小布什時,他提出了自己的出讓財政部長的條件:“要么改變內閣狀態,要么小布什另請高明。”而這種政府CFO與企業CEO之間身份的轉變,其背后是美國管理制度的完備。換而言之,保爾森出任美國“政府CFO”,是一種美國政府量才而用的慣例而并非特例。
在此基礎上,保爾森領導的財政部有獨立決策的權力,財政部長更有參加白宮決策的權力,他的實質權力和國防部長及國務卿平起平坐。之后保爾森才辦理在高盛的交接,拋售持有的上億元價值的高盛股票,帶著大筆資金走進財政部。
2006年7月,在保爾森的歡迎儀式上,小布什表示:“保爾森會成為我在本土及國際經濟政策方面的首席顧問,我們將保持相同的態度。”
體制下的霸權財長
在美國,有這樣的說法:“白宮是小布什的,財政部卻屬于保爾森。”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上,保爾森擁有絕對的“霸權”。
2008年,美國的財政赤字越來越大,美元一直在下跌,金融市場也變得越來越容易“激動”。保爾森的上任標志著白宮的一個重要轉變,對于小布什將這么一位華爾街重量級人物引入內閣,大部分人還是感到很欣慰。這意味著,在美國經濟大蕭條的背景下,白宮官員可以最短時間內認識并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
有業內人士這樣評價保爾森:“在處理金融危機的問題時,保爾森是布什聯邦管理學院里絕對的決策者,甚至是獨裁者。”美國《新聞周刊》將保爾森稱為“亨利國王”。自從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保爾森決定了許多重要決策。貝爾斯登被JP摩根收購;雷曼兄弟公司破產;“房利美”與“房地美” 獲得了以美國納稅人資金提供的緊急救援;美國聯邦政府接管全球最大的保險公司AIG;而無力償還住房抵押貸款的公眾卻沒有得到任何援助。
而向國會審批的7000億經濟救援計劃,保爾森只用了區區兩頁半紙來陳述他的想法。小布什也曾提出質疑:“美國的整個經濟環境處于危險,許多重量級金融機構瀕臨倒閉關門,如果計劃失敗將導致百萬美國人失業。”對他人的疑問,他通常只用一句話應付:“要么聽我的,要么另請高明。”其實,此項計劃在眾議院金融服務委員會通過之前,保爾森已經開始行動。而這種在自身工作范圍內的“霸權”,其來源實際上是美國政府對專業者的尊重。在巨大的權利之下,其責權實質是互相匹配的。
值得一提的是,作為財政部長保爾森,在危機尚未來襲前,他已經啟動了對美國金融體系的評估。他的初始動機是應對競爭力問題,他清楚地意識到了一些令人不安的職能重疊與空白,并希望解決這些問題。隨后出爐的文件,尖銳批評了華爾街崩盤后幾十年來發展起來的復雜架構。保爾森當時說道:“我們當前的監管架構并不適合應對現代金融體系,建立單一的監管機構;將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與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CFTC)合并,構建單一的商業行為監管機構;出臺可選擇的聯邦保險憲章,待時機成熟再成立聯邦監管機構。之所以選擇這條迂回路線,原因在于從各州手中奪走保險業監管權力的敏感。”,保爾森對金融監管提出了一項根本性改革的全面建議,并已成為新監管改革方案的核心。
這條迂回路線,原因在于從各州手中奪走保險業監管權力的敏感。”,這項議案當時曾飽受爭議,但是保爾森對金融監管提出了一項根本性改革的全面建議,現在這項提議已成為新監管改革方案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