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風窗》
2012年第14期
“灰色治理”之困
近年來,基層治理問題頻出,一些權力失控的現象不時發生——尤其是今年,在社會心理的變化中,粗暴執法、強制拆遷等,似已給人一種“愈演愈烈”、“難以遏制”之感。
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現象背后的社會結構、利益格局、社會心理,以及發生邏輯,都和十幾年前,甚至只是幾年前都不一樣了。在基層官員發生蛻變的一些地方,一種依靠灰色利益鏈條連接起來的新代理人體制,開始隱性地行使著國家權力,不再受意識形態、法律和地方性法規的規制。基層的權力——利益網絡“灰色化”,相應地,基層的“灰色治理”日益明顯。
《中國改革》
2012年第07期
股市手術
近來,證監會的改革決心已然轉變成轟轟烈烈的全局性行動。期貨交易手續費大幅下調,新股發行體制改革指導意見出臺,深滬交易所主板、中小板退市制度征求意見稿公布、交易費下調等不少措施直指中國證券市場的沉疴,其成敗關乎中國證券市場的命運。
證券監管積弊頗深,改革既不可懈怠,亦不可能速成。隨著證監改革的深入,其成敗不僅取決于證監部門主政者選定的路徑、方略,更取決于其他部門的理解和配合,取決于更高決策者的堅定支持。證監改革的意義超越了專業領域。無論本輪改革前景如何,郭樹清畢竟做了許多改革者之前想做而未做成的事。
《人物周刊》
2012年第22期
靠什么養老
養老金制度是人類最精巧、最偉大的發明之一。在中國,養老金制度始終爭議不斷。最近這場關于退休年齡延長了動議,雖迅速被有關部門宣布“推遲決定”,卻不可避免地引發人們對自己晚年的擔憂——誰來保證、保護我們的養老金?質疑并非空穴來風。自1992年國企改革倒逼養老金制度改革開始,養老金制度一直在逐漸改革,卻始終未能面對、觸動最根本的問題。
當經濟上行、財政收入增加,矛盾并不尖銳;而一旦經濟處于下行周期、財政收入減少,矛盾則處于無解狀態。養老警鐘再次印證了二次改革的刻不容緩。
城商行的青春期
20世紀末,城市商業銀行(下稱“城商行”)作為中國銀行業的新生兒在城市信用社改制背景下應運而生。
2003年,約800家城市信用社先后完成城市商業銀行重組改造或實現市場退出,直至2007年北京銀行、寧波銀行、南京銀行登陸證券市場。在一個寬松、豐饒的土壤上,城商行像一群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快速成長。
然而,隨著規模、資產進一步擴大,跨區域擴張加劇,城商行的風險也一點點顯露。不安分、身份迷茫,不僅讓共同經歷了一波狂飆突進的城商行們手足無措,也引起了監管層的警覺。
2007年后,城商行IPO擱淺5年,第四家上市的城商行至今沒有誕生。不少城商行望穿秋水,急盼監管層的閘門放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