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中國經濟下行的情況下,最佳對策就是大幅度減稅降費。但是,最近有多種聲音反映,“結構性減稅”卻有著變成加稅的趨勢。
國家財政部和稅務總局兩部門“一把手”日前在調研財政工作時強調絕不收“過頭稅”。兩部門“一把手”明確要求:要堅決落實好國家出臺的各項結構性減稅政策,特別是在去年國家提高個體工商戶增值稅和營業稅起征點后,不能隨意調高稅收定額。落實好支持小型微型企業健康發展的稅費優惠政策,增加居民收入,這是從中國經濟大局著想的。但事實是,此前曾經有報道稱,面對財稅增速下降,一些地方稅務部門為了完成任務加大了稽征力度,按照上限征收,使得納稅人負擔不降反升,確實收了“過頭稅”。
作為財稅政策核心的稅收征管作用非常之大,在“度”上把控好相當重要。中國稅收存在一個相當大的彈性征管空間,據有關專家測算,中國的名義稅負只有18%左右,但實際上我國的宏觀稅負可能會達到50%。這就使得稅收稽征機構的自由裁量權過大,即使稅負大幅提高,仍在稅法允許的范圍內。而在經濟年景好的形勢下,加大稽征力度,既是執行稅法規定的稽征上線,各個經濟體包括實體經濟都能夠承受得了,對經濟損害和影響不會太大。而在經濟形勢不好情況下,如果加大稽征力度,執行上線稽征,那么,對本來就非常困難的實體經濟無異于雪上加霜,將會使得經濟困難程度加重甚至惡化,也將使得稅收收入下降越來越厲害,失去持續性,呈現出惡性循環。
而我國的情況往往是,經濟形勢越不好,稅收稽征力度越大,稅務機關采取加強征管、稅務稽查等手段增加稅收收入。使得稅源的經濟細胞負擔越來越重,最終將許多稅源逼向絕路而消失,出現上述惡性循環。同時,在強力稽征中也容易走樣,比如出現“要求小微企業無論是否有營業收入都必須繳稅”的惡性現象。
當然,反映最為強烈的是結構性減稅變加稅。各地雖然上調增值稅、企業稅起征點至國家公布的調整范圍的最高上限2萬元,但由于許多中小微型企業納稅額度都是稅務部門估計的,一些稅務部門就在起征點提高前提下,將納稅定額隨之估高。使得企業納稅不降反升,大大加重了企業稅負。這種做法對納稅人無疑是開了一個減稅的國際玩笑,對百姓無疑是一個哭笑不得的黑色幽默,對中國結構性減稅政策無疑是一大諷刺,對中國下行壓力越來越大的經濟無疑是雪上加霜。
好經還需好和尚來念。一定要將結構性減稅的好經念好,好事辦好。一定要調整稅收征管思路。強力稽征的對象應該是在宏觀經濟形勢向好情況下,那些應該繳稅也有能力納稅而不繳稅的經濟群體。筆者認為,我國稅收征管空間和彈性如此之大,自由裁量權如此之大,應該切實把控好這個“度’,比如,在當前宏觀經濟形勢嚴峻,實體經濟異常困難的情況下,就不宜采取強征做法,而應該按照稽征下限來把控。
同時,需要思考的是,我國稅收征稽中給予稅務部門的自由裁量權過大,應該盡快探討縮小自由裁量權,從制度法規上約束征稽人員并使之準確領悟和貫徹落實稅收政策。決不能讓“貓設計一條不吃魚的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