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否要推行“延退”,應該由廣大交納社保金的人說了算。
眾所周知,在中國,能夠享受社保金的人,是一個相對比較弱勢的群體,大部分來自工礦企業單位職工和個體工商戶以及下崗工人等。在這些人中,除工礦企業單位職工在參保社保金的過程中能夠沾點“公家”的光,其他一部分人,如果按照某些“專家”提出退休年齡延遲到65歲,他們幾乎享受不到社保金的福利。
理由是,根據我國人口平均壽命為72歲計算,如果65歲退休,人們退休后享受社保金帶給的福利僅為7年左右。等于說從20來歲上班就開始交社保,交了40年,卻只享受7年的福利。72歲僅為平均壽命,而那些活在平均壽命之下的人是不是交了幾十年的社保金等于白交了?既然人家沒有享受到,是不是要全額返還給參保人的家人?總不能辛苦賺的錢充公吧?
據筆者所知,許多工商個體戶們為了能夠在老年時有所保障,即便生意再不好,賺了點錢,首先想到要交社保,于是他們把辛辛苦賺的錢,交到社保局,真金白銀交了幾十年,好不容易盼到退休該領社保金了。卻發現社保金沒錢了,還要再堅持5年。
因此,國家社保金出現周轉困難,出現缺口,“專家”們建議延遲退休應該只是解決社保金困難諸多辦法中的一種措施,不應該作為唯一手段來渲染。
即便要推行延遲退休,也要科學的進行全面論證,并且廣泛聽取群眾意見。實行按類別、按人群、按工種、梯隊型、寶塔式進行。如高學歷,擁有中高級職稱的人,醫院出具身體健康證明,列入延遲;如愿意為國家再做貢獻,并有一定技術專長、特長或特殊崗位的人,列入延遲;再如國防、科研單位的專家、學者等,列入延遲。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推行延遲,只能給國家財政和地方財政增加負擔。譬如,有的機關事業單位的公務員,本身業務素質、工作能力就很差,再讓他們延遲,不是明顯擠占崗位、增加財政支出嗎?
因此,筆者認為,國家如果推行延遲退休政策,也只能局限在一部分人中。相反,國家應該對一些特殊行業和特殊工種崗位的人員,竭力推行提前退休或下崗政策措施,讓他們享受到社會保障帶來的福祉。
也許有人會說,不延遲退休,空賬和缺錢怎么辦?照筆者說,辦法很多,比如用“三公”拯救社保如何?一年的“三公”支出就達9000億元,如果停止支出三、五年,社保金缺口不是完全就解決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