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年初以來,山西、河北、廣東、湖北、新疆、甘肅等眾多省市相繼掀起新一輪的干部“上山下鄉”運動,轟轟烈烈的下鄉潮在全國涌動。此舉在“十八大”召開之前,顯得更有涵義。
同一個詞語,不禁讓人想起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知識青年”的“上山下鄉”。
上山下鄉運動最早可以追溯到1955年。當年,河南省郟縣有一批中學生回鄉參加農業合作化運動,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為此指示道:“組織中學生和高小畢業生參加合作化的工作,值得特別注意。一切可以到農村去工作的知識分子,應當高興地到那里去。農村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為的。”
可見,上一波下鄉潮,其首要特性是“烏托邦實驗”,充滿著強烈的理想性,以期建設成社會主義乃至共產主義的理想國度。
而同時,又有著現實迫使性—為了解決就業。
到1968年,暑期社會現狀很糟,大學不招生,工廠不招工,六六、六七、六八3屆高中畢業生共400多萬人呆在城里無事可做,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因此上山下鄉被提起。
隨即開展了全國范圍大規模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活動—1968年當時在校的初中和高中生,幾乎全部前往農村。
最后文革中上山下鄉的知識青年總人數達到1600多萬人,共有十分之一的城市人口來到了鄉村。這是人類現代歷史上罕見的從城市到鄉村的人口大遷移。全國城市居民家庭中,幾乎沒有一家不和“知青”下鄉聯系在一起。
對知青的階層屬性進行社會主義改良,則是上一波下鄉潮的又一特性。
《人民日報》曾這樣引述了毛澤東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
當年的知識青年,都有一種政治熱忱、生活艱辛、作風嚴謹、天真浪漫的性格。他們常常對待事物進行理想化詩書化暢想,但與其在城市的生活相比較,知青們普遍感覺在農村生活很艱苦,他們和當地農民的關系也遠非融洽。他們依然難以給自己找準角色的定位。
那段蒼涼的歷史已退去,如今新一輪下鄉潮又興起。有人說,新一輪下鄉潮,對三農有著客觀良性作用;也有人說,此次官員下鄉,是通過解決民生來化解民怨,從而提高官聲。為此,本刊記者專訪了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吳國寶。
《新理財》:吳老師,您好!針對這次干部下鄉潮,您是怎樣看待的?
吳國寶:我認為干部下鄉如果安排得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溝通信息、化解農村矛盾、解決農村中存在的部分問題的積極作用,如果下鄉能得到有效的信息并能將其轉化為合適的政策和辦法,也能促進農村政策的完善。但大規模的下鄉,如果伴隨著地方和基層大量人員的陪同和吃喝,而且如果下鄉也僅僅是蜻蜓點水且沒有合理的計劃,則有可能勞民傷財,變成一種政治秀。
《新理財》:這次干部下鄉,要求干部走農村入農戶,走到田間地頭,形式上非常好,但是如何避免走過場?怎樣讓其常態化,制度化?
吳國寶:干部下鄉想解決的主要是農民的訴求不能有效上傳和計劃與決策脫離實際的問題。因此,要提供下鄉的效率和有效性,首先需要真正踏踏實實沉下去,取得農民的信任;其次,下鄉要有合理的計劃和安排,每次下鄉前事先確定明確的調研任務和計劃,有針對性地、有選擇性地去了解和解決與部門工作相關的專業問題。
干部下鄉雖然可以短期解決農村的部分問題,但這畢竟是一種成本較高、效果難以保證的臨時性舉措。要穩定地解決農村下情難上達、問題和矛盾往上交、計劃和政策偏離實際等問題,關鍵還是要改革農村管理體制。重點是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強化鄉鎮在農村社會管理中的作用、加強縣級政府在農村發展中的中心地位。
《新理財》:有人說,現在群眾主要的訴求是利益訴求而非政治訴求,那么這種形式是否能夠解決農村的貧困問題?是否能讓農民得實惠?
吳國寶:干部下鄉如果能夠真正了解到農民的疾苦和心聲、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對于部分解決農村貧困問題,能夠有一定的幫助。但是我國的農村問題,主要在制度和政策層面,除非干部下鄉之后能夠出現農村制度和政策的重大調整,否則起作用比較有限。
《新理財》:是否有“十八大”前維穩的說法?
吳國寶:干部下鄉對維穩可起一定的作用。如果工作踏實且真能解決一些影響農村穩定的問題,干部下鄉會在一定程度上緩解農村的矛盾。
《新理財》:好多農民對于這次干部下鄉,抱有懷疑態度,認為沒有誰真正愿意留在農村來為他們解決實際困難,換句話說也就是一種不信任。請您從專家角度看,該如何穩定干群關系,彌補階層裂痕呢?
吳國寶:干群之間的互信缺失確實是我國相當部分農村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部分農民對干部不信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農民對國民收入分配不公、政策對農民保護不力不滿轉移到基層干部身上的原因,也有部分干部處事不公甚至腐敗失信于民的因素的影響。要改善干群關系,需要多種措施并舉。首先,在宏觀政策方面需要進一步增加國家對農民的綜合支持和利益轉讓,更多地讓農民共享國家發展的成果;其次,要建立制度化的農民聲音及時傳出的有效通道,并建立相應的機制及時回應農民的訴求;再次,完善農村基層民主制度,在鄉村兩級使主要的工作在陽光下透明運行,減少和盡量避免基層干部濫權和腐敗行為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