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對方拒收厚禮,仍可收下薄禮,“兩手準備”讓送禮者多了周旋的余地,避免不必要的“退禮”尷尬。
作為禮儀之邦,送禮已成為人際交往中不可或缺的一門功課。在復雜的人際關系網絡中,送禮無疑是維護人脈、疏通關系的最佳良方。
給誰送禮
原本,送禮的對象絕非應當納入討論范圍。因為送禮本是個人行為,當然是想送給誰,就送給誰。而中國千年的禮儀文化讓這本簡單明了的問題,越來越復雜。
在西方國家,親人、朋友幾乎占據了個人送禮的全部。而在這一點上,中國人卻不認同。我們很少送禮物給家人,也甚少給摯友,禮,似乎應該是對“外”的。送禮給親密的家人和朋友,往往有“見外”之嫌。每逢過年過節,中國人津津樂道的“探親訪友”,其實并非指至親摯友,親,往往是那些平日疏于聯系的親戚;友,則含義更廣,甚至覆蓋到社會交往中的方方面面。
自古求人辦事,必先送禮,不僅要送所求之人,辦事過程中各個重要環節的人物都要一一打通,大人物送厚禮,小人物送薄禮,勞心勞神。
給領導送禮,為了步步高升;給老師送禮,為了讓孩子享受更多的“照顧”……送禮亦并非“有事所求”,只為將來辦事“方便”,送禮人的眼光越來越“長遠”。
送什么禮
所送禮品的選擇成為送禮過程中最重要的一個決定。除了鮮花、水果、煙酒、茶葉等常見禮品外,禮品界內又涌現出大量“新寵”。例如隨著女性在職場中的地位逐步提升,各類化妝品、香水、首飾、箱包等成了送禮佳品;而電子信息時代的到來,也使得手機、筆記本電腦等電子產品深受送禮人喜愛;近年來中國人越來越重視養生,各類有機農副產品、保健品在禮品界的地位與日俱增;名人字畫、古董古玩在高端市場里也頗受青睞。
其中最重要的原則,莫過于薄禮“求新”,厚禮“取穩”。所謂“求新”,易于理解,指禮品與眾不同、不落俗套,禮品本身價值并不重要;“取穩”則更需要送禮者把握分寸,禮品的價值盡量不與貨幣掛鉤,例如某些紀念金幣、投資金條等產品,若作為禮品,則不太合適,為了讓收禮者更容易“欣然接受”,同等價值的字畫、古玩、珠寶首飾等則更為穩妥。
如何送禮
中國人的“禮儀”異常復雜,通常臨近節日送禮頻繁,送禮者“來往頻繁”,收禮者“目不暇接”,能夠提前有所準備非常必要。
此外,送禮的地點也頗為講究,由于送禮的對象并非至親摯友,直接去其家中探訪的機會渺茫,因此送禮地點多為公共場合。送禮者應盡量避免在對方工作地點送禮,以免給其造成不必要的困擾和不良影響,即使不得已,也應考慮選擇合適的時機和相對私密的地點。
禮品的包裝應“外簡內精”,精致的禮盒等則多放置于“不起眼”的提袋內,以便對方攜帶。一位“送禮達人”透露,禮品界往往存在一條重要的“潛規則”,即厚禮多為小巧型,薄禮則體積較大,當送厚禮時通常以薄禮相配。這樣,即便對方拒收厚禮,仍可收下薄禮,“兩手準備”讓送禮者多了周旋的余地,避免不必要的“退禮”尷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