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替。”中國財稅歷史經歷數千年漫長的歷程,在理財思想上留下了豐富的遺產。了解先秦時期(公元前2000年—公元前221年)的理財思想,從中把握一般規律性的知識,對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具有重要的啟發價值。
富民富國的財政目標
先秦儒家主張“藏富于民”,即在使人民富足的基礎上充實封建國家財政。在孔子的理財觀中,有一種很可貴的“惠民”、“富民”思想。孔子認為,“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濟眾”者,不僅僅是仁人,簡直就是圣人了。他曾稱贊他的學生子產有君子的四種道德,其一就是“其養民也惠”。所以其弟子冉有向他請教如何治理人口眾多的衛國時,他明確回答:“富之。”當哀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政之急者,莫大乎使民富且壽也。”公曰:“為之奈何?”孔子曰:“省力役,薄賦斂,則民富矣;敦禮教,遠罪疾,則民壽矣。”公曰:“寡人欲行夫子之言,恐吾國貧矣。”孔子曰:“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未有子富而父母貧者也。”可以說,孔子當時已清醒地認識到“富民”與“治國”之間的關系。民富則國安,否則“四海困窮,天祿永終”。提出“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論語·顏淵》),體現了國家的租稅收入總是來自人民以及培養稅源的財政思想。特別反對財政上的“聚斂”,認為“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禮記·大學》)。并認識到從生產與消費的對比關系去考察對理財的影響,即“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恒足矣”(《大學》)。
公平公正的分配體系
“均貧富”,也是儒家的理財觀之一。孔子認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不均”是指不遵名分,不按規矩分配社會財富,強取豪奪踐踏了社會公認的公平、公正準則。主張收入和財富的分配要公平,同時強調收入分配的均衡程度與社會穩定乃至一國的存亡之間有著密切的因果關系,“不均”將導致人們“不安”于現存秩序進而引起社會動蕩,證之于古今中外,這都是一條顛撲不破的規律。孔子的“均貧富”的思想是中國古代社會保障之基礎,國家為了達到“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論語·季氏》)的目標,就要給國民一個安全感,通過再分配等形式縮小貧富之間的收入差距,解除貧困者的生存之憂,從而維護社會穩定與繁榮。近年來,不同群體收入差距大,收入分配秩序不規范,成為當前我國收入分配領域中的突出問題,為此,政府應大力實施公共財政政策,不斷加大財政在教育、就業、住房、醫療、養老、公共消費品,環境等關切民生問題的投入力度,推行公共服務均等化,使公共財政的陽光照亮每個角落。
量入為出的財政原則
在國家收支關系上,先秦儒家提出了“冢宰制國用,必于歲之杪,五谷皆入,然后制國用。……量入以為出”(《禮記·王制》)的財政總原則。義利觀是儒家財政思想的核心,它要求生財有道,取民有信,公平人道。在孔子的理財思想中,他首先強調對財富的追求是人的本能,孔子說:“富而可求,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他自己都不放棄對財富的追求,但他強調追求財富應該是以“義”為先,取之有道,用之有度。國家亦如此。孔子不僅不諱言利,而且對于符合義的利,孔子從來都不拒絕,主張“義在先,利在后”。孔子的學生子貢在經商理財上有著卓越的天賦。有一次,子貢贖了一個在外國淪為奴隸的魯國人,回來后拒絕了國家賠償給他的贖金(魯國的法律規定,如果魯國人在外國淪為奴隸,有人出錢把他們贖出來,可以到國庫中報銷贖金。)。孔子說:“端木賜(子貢的名字),你這樣做就不對了。你開了一個壞的先例,從今以后,魯國人就不肯再替淪為奴隸的本國同胞贖身了。你收回國家抵償你的贖金,不會損害你的行為的價值;你不拿國家抵償的贖金,就破壞了魯國的那條代償贖金的好法律。”具體到國家而言,孔子主張:君主興利要取之于民而用之于民,生財有道,用之不諱仁政,是對統治者以義制利、以禮制欲的具體要求,并指責權勢人物利用政權力量與民爭利的不公平狀況。
輕徭薄賦的收入政策
從國家財政收入方面來看,先秦各家除商鞅堅持重稅政策外,其余都贊成輕稅政策,孔子提倡“斂從其薄”“使民以時”,即輕徭薄賦,藏富于民。并提出“施取其厚,事舉其中,斂從其薄”的稅收課征原則,反對統治者過度斂財。孟子財政思想體現在尊民、裕民、安民,即財政稅收要看人民是否樂意,“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為政者凡是不符合仁義道德的征稅求富的行為,都被看作是“富桀”即養肥暴君的舉動。孟子提出“省刑罰,輕稅斂”,主張抽十分之一的農業稅,主張農業單一稅,提倡對城市坐商、非生產性宅地、無職業者以及關卡和山林川澤均不征課。墨子倡導“兼相愛,交相利”,以是否利于人民作為衡量是非的重要標準。墨家主張適度征稅,讓納稅人“勞而不傷”“病而不廢”,反對“厚作斂于百姓,暴奪民衣食之財”。即國家的經濟政策必須優先考慮人民群眾的利益,主張通過低稅收來培育經濟實體。國富要靠人民生產,對人民征斂要慎重,需考慮人民的負擔能力與心理承受能力,保護人民的生產積極性,不能竭澤而漁,破壞財源,同時還要做好理財工作,合理安排收支,這樣才能有效促進經濟發展。
強本節用的支出政策
財政支出方面,“強本節用”基本上是先秦各家所共同遵奉的經濟原則,即無論是個人生活還是國家財政,都應以節約為原則。孔子提出了“節用以愛人”的主張,節用也是富民的途徑。具體主張為去奢從儉,要求節制財政支出。孟子則是以救濟鰥寡孤獨這四類“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為王政之先聲。荀況直言“節其流”、“開其源”的理財原則,并鼓勵糧食儲備。墨家在財政開支上,強調應滿足于人民的公共需要,在理財開支上,應注意效率,“用財不費,民得不勞,其興利多矣”。道家老、莊主張無為而治,在理財上主張公平分配,按“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若讓窮人納稅給富人享福,是違背天理的。“強本節用”在建設節約型社會的今天,同樣有著不可低估的現實意義。對于迎來送往的宴請和政府公務用車、公費出國上,幾乎各部門官員都是極盡鋪張浪費之能事,更別說如何去把握孔子所說的度。然而僅有制度是不行的,如果沒有一個歷行監督機制的來實施,那么制度就永遠是一紙空文。
(作者系中央財經大學財政學院教授、財政系副主任)